AI导读:

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干细胞治疗实现1型、2型糖尿病的功能性治愈。新型再生胰岛产品E-islet 01和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获批临床,iPSC技术展现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成本高昂等挑战。

  科创板日报》5月11日讯(记者徐红)新型干细胞技术有望“治愈”糖尿病。这一消息自去年以来在业界不断传出,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干细胞治疗,成功实现了1型、2型糖尿病的功能性治愈。

  基于前期研究进展,一款由中国科学家开发的干细胞再生移植疗法(E-islet 01)近期正式获批临床,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产品。另一款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自体体细胞来源干细胞再生移植疗法——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也于2024年12月获批临床。

  值得注意的是,与年初获批上市的国内首个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不同,E-islet 01和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均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产品(iPSC)。截至目前,全球尚无iPSC衍生的干细胞产品获批上市。

  科学家们利用iPSC技术,通过“重编程”成体细胞,使其拥有分化成胰岛细胞等的能力,从而治疗糖尿病。随着多个iPSC衍生胰岛干细胞产品在国内陆续进入临床,糖尿病用药市场或将迎来颠覆性变革。

  ▌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再生胰岛产品

  胰岛移植实现糖尿病功能性治愈已有二十多年历史。2000年,加拿大Shapiro团队建立的埃德蒙顿方案,通过移植胰岛使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注射。然而,传统胰岛移植方法受限于人供体器官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胰岛细胞来源,包括利用人胚胎干细胞(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其中,iPSC技术近年来备受瞩目,其原理是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状态。

  iPSC技术不仅避免了胚胎干细胞涉及的伦理问题,还易于标准化生产多能干细胞,成为更易成药的方向。

  获批临床的E-islet 01利用iPSC技术将健康供体血液细胞转化为内胚层干细胞,再制备出再生胰岛。内胚层干细胞在体内不会增殖致瘤,能高效精准分化为胰岛等细胞,是理想的细胞原材料。

  此外,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开发的化学小分子诱导技术,实现了人自体脂肪细胞向胰岛细胞的重编程。其联合研发的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是国内首个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多能干细胞产品获批临床。

  ▌患者治疗后可摆脱药物依赖

  如果糖尿病被治愈,将对医疗行业产生重大变革。目前,iPSC衍生的干细胞产品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疗效。接受治疗的患者基本能够停药或停止注射胰岛素。

  殷浩教授团队成功治愈了一位有25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患者脱离了外源胰岛素用药。邓宏魁团队也让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获得功能性治愈。尽管治疗数据有限,但结果令人振奋。

  ▌全面应用还需突破

  尽管iPSC技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潜力巨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患者治疗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保护移植的胰岛细胞免受免疫排斥。此外,移植的胰岛细胞会因免疫系统攻击而逐渐减少,患者可能需要再次移植。

  更重要的是,iPSC的生成和分化技术复杂且成本高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次移植的费用已难以负担,更别提反复移植。

  尽管如此,作为一项前沿生物技术,iPSC治疗糖尿病的远期前景仍被看好。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其成本有望降低,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