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家IPO过会公司撤单,引发市场关注。双瑞股份等企业在过会后终止IPO,现场检查机制成为焦点。资深投行人士解析撤单原因,监管部门强调中介机构责任,注册制改革下强监管成主线。

  又一家IPO过会公司撤单了。

  7月5日,深交所官网显示,中船双瑞(洛阳) 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瑞股份”) 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深交所终止对公司审核 。

  双瑞股份曾于2023年被抽中现场检查,去年11月1日过会,此番终止上市进程,使得年内过会后终止IPO的企业数量增至23家。

  公开资料显示,双瑞股份成立于2005年12月,控股股东为中船双瑞(洛阳) 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高端装备核心系统及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装备、风电装备、船舶装备等领域。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企业在过会后终止IPO。资深投行人士何南野解释,“现场检查撤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证监会现场检查,往往筛选出来的一些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证监会现场检查的力度比较大。”

  作为曾被现场检查的企业,双瑞股份的终止也再度关联到市场对现场检查效果的讨论。2023年1月6日,中证协公布第一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的抽查企业,其中涉及5家企业,双瑞股份即是其中之一,直到如今,这5家企业的IPO进程均已终止。

  2024年,中证协3批次现场检查涉及4家项目,2家撤回材料,占比高达50%。进入2025年,中证协已开展2批次现场检查,涉及14家项目,目前均处于受理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二批次IPO现场检查数量激增。7月3日,中证协发布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抽签名单,包含12家企业,较第一批增加10家,这与6月末受理量激增相关。

  IPO现场检查机制自2017年由证监会启动以来,在IPO审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制度不断完善。2023年11月,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修订,强化“申报即担责”。

  深圳大象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周力表示,“监管部门明确强调,即便企业撤回IPO申请,若存在‘带病闯关’行为,中介机构仍须承担责任。注册制改革下,监管重心从‘门槛审核’转向‘过程合规’。”

  在高撤单率的背景下,市场对于现场检查的功能定位出现明显分歧。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你去现场检查了,查出来有问题是应该的,查出来没问题是不是水平有问题?”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预计2025年A股IPO数量将较2024年稳中有升,但审核质量把控依旧严格,‘严’的基调会贯穿企业申报、发行、上市的始末,强监管始终是主线。”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