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坚守“硬科技”定位,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超7万亿元。通过制度改革,成为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促进科技与资本良性循环。

六年前的7月22日,随着上交所交易大厅一声锣响,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重要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六年来,科创板始终坚守“硬科技”定位,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截至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超7万亿元。

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的新起点,“1+6”改革措施正在加速落地见效,科创板将进一步成为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制度沃土:硬科技企业加速成长。7月18日,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宇树科技启动A股IPO辅导,科创板大概率成为宇树科技上市首选。这不是个案,仅7月18日一天,就有多家企业传出科创板IPO相关消息。

作为资本市场服务“硬科技”的核心阵地,科创板自诞生之日起即锚定“硬科技”定位,构建起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

“科创板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打通了科技企业正常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堵点。”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表示。

六年耕耘,硕果渐丰。目前,科创板已汇聚了58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7万亿元,IPO与再融资合计募集的1.1万亿元,浇灌滋养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

企业的成长轨迹,是科创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拓荆科技董事长吕光泉说,登陆科创板是公司发展的“加速器”。泽璟制药是科创板首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公司上市后借助募集资金加速新药研发。

活水畅流:科技与资本良性循环。开市六年来,科创板以制度创新为纽带,在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方面成效显著。

“科创板六年前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华泰联合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禹说。

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科创板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要素紧密串联,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的高效流动与整合。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产业链上的公司已达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

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同样在循环中被激活。科创板相比于其他板块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超六成公司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

二级市场资金的持续涌入,让循环更加畅通。目前,境内外跟踪科创板指数的产品达到161只,合计规模近2600亿元。

再探新路:“1+6”改革出发。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六年来,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制度创新。

首发上市方面,确立多元包容上市标准;再融资方面,精简优化发行条件;并购重组方面,完善重组认定标准;股权激励方面,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2024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一年来,20项配套制度规则陆续制定或修订发布。而今,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前夕,新一轮深化改革再次启动。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改革‘1+6’政策”。

在信科移动董事长孙晓南看来,这些改革直击科创企业融资痛点。记者采访获悉,人工智能等三大前沿产业中,已有多家企业正在筹备科创板IPO相关工作。

从“设置科创成长层”到“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一系列举措释放出科创板加速向“重长期价值”的“科技叙事”逻辑转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