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在上市公司结构、制度改革、市场生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将发挥科创板优势,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丰富金融服务,优化投资生态,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六年前,我们满怀期许,预祝科创板“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现如今,“试验田”里硕果盈枝,“1+6”政策渐次落地,推动科创板改革再出发,加快锻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高地”。

  近年来,百年变局深刻演绎凸显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资本市场对服务创业创新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突出优势,理应更好践行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时代使命。科创板因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服务科技创新而生,更应在创新发展的大时代展现大作为,加快成为服务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六载砥砺,科创板改革再出发已具备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实力。在上市公司结构方面,科创板从“点上突破”迈向集群成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构建以行业“链主”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在制度改革探索方面,科创板从“试验田”迈向“示范地”。前期试点注册制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挺进;近期的“科创板八条”、“1+6”政策措施,着力进一步发挥其示范效应。

  在市场生态优化方面,科创板加力筑牢长期投资“蓄水池”,构建由宽基、主题、策略等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丰富长钱投资产品;多渠道增强投资者回报,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388亿元,逾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当前,新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链深度重构、科技型企业需求更加多样。这意味着资本市场要顺应科技创新规律,着力丰富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科创板重点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改革再出发理应紧扣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以着力提升制度包容性、适应性为重点,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发挥科创板“试验田”“排头兵”功效,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适应性。科创板“1+6”改革中,“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旨在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这有利于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更可控的“试验空间”,试点一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举措。未来,可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优化上市标准和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提供更多标准选择或绿色通道,持续完善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发挥科创板“硬科技”成色足优势,持续丰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着力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并通过建立“科创板后备企业库”等方式加强对科创板企业上市前辅导,细化不同新兴产业上市标准,继续提高科创板公司股债融资便利度,推动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案例落地,支持有条件的科创板公司境外上市。

  持续优化“长钱长投”生态,不断壮大科创板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力量。科创板公司因其新技术、新模式等特点而存在较高投资门槛,更需要专业投资机构长期陪伴。在监管部门多管齐下力推“长钱长投”的当下,可通过丰富科创板指数体系、适时推进或完善主要宽基指数期货期权产品等方式,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样的投资工具。目前,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这有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帮助审核机构、投资者增强对企业科创属性、商业前景的判断,引导理性投资、长期投资。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相信随着改革新举措的落地生根,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将不断提升,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将流向更多的“硬科技”企业,科创板“试验田”定能成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茁壮发展的“生态林”。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