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美国“对等关税”来袭,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应对?美迪西副总裁高璐指出,中国医药行业凭借市场、技术、政策三大韧性,正加速向“创新药输出国”转型。金杜律师事务所和国泰海通证券专家也给出了应对策略。

美国“对等关税”来袭,生物医药产业如何“转危为机”?近日,美迪西副总裁高璐在上证·长三角科创沙龙上给出的关键词是:韧性。高璐指出,中国医药行业凭借市场、技术、政策三大韧性,正逐渐从“医药进口大国”向“创新药输出国”转型。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近20年的高璐,将此次美国“对等关税”风波比作西方文化中的“胆小鬼游戏”。她表示,过去美国靠强势文化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现在实力对比已发生变化,中国在这场“游戏”中并没有踩刹车的意思。然而,中国需要以大智慧把握合适时机与力度。

三大韧性因素正重塑医药行业格局。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993.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5.9%。高璐认为,这一数据背后代表着中国正加速向“创新药输出国”转型,她看好国内创新药行业未来的发展。

市场韧性方面,中国拥有内需市场、稳定供应链和多元化战略。202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达2.8万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技术韧性方面,中国创新药数量激增,国产创新药国内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42%。政策韧性方面,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美迪西作为科创板首个CRO上市公司,通过实行技术自主、供应链自主、市场自主“三大自主”战略,助推医药企业行稳致远。公司拥有一站式研发服务平台,涵盖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和临床前研究全过程,同时积极探索AI+CRO新路径,与多家AI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兴表示,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医药企业须寻找确定性。他建议企业多措并举应对关税政策波动,如开拓多元化市场、成本控制和药品地产化等。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指出,关税压力将倒逼中国医药行业在更多自主可控细分领域加速国产化。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内窥镜等生物医药六大细分领域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国内“硬科技”企业以创新研发、自主可控突破技术难题,推动国内医药行业崛起。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