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伏胶膜作为组件封装核心材料,其性能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组件发电效率及寿命。光伏胶膜企业盈利呈现分化趋势,一线企业保持正盈利,二三线企业普遍亏损。同时,光伏胶膜产能进入收缩阶段,部分企业已启动产能收缩计划。

  财联社4月30日讯(记者刘梦然)光伏胶膜作为组件封装核心材料,一般占组件总成本的5%-8%,但其性能与稳定性直接关乎组件的发电效率及寿命。在光伏市场低迷期,光伏胶膜企业的盈利困境备受瞩目。

  以光伏胶膜龙头企业福斯特(603806.SH)为例,去年该公司光伏胶膜销售量约28.1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98%,但营业收入却同比下降14.54%,仅为175.04亿元。二三线光伏胶膜企业如海优新材(688680.SH)、天洋新材(603330.SH)等的胶膜业务毛利水平更是普遍为负。

  有胶膜企业人士在与财联社记者交流时透露,自去年起,公司开始收缩胶膜产能,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缩减40%,运营重心转向现金流管控,采取“非必要不交易”原则,以保障资金安全为前提选择性开展业务。

  业内分析指出,二三线胶膜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压力,部分企业已持续亏损一年以上,目前大部分企业扩产能力和动力均不足,预计胶膜行业竞争格局将保持稳定。

  盈利能力进一步分化

  福斯特作为全球光伏胶膜领域的领头羊,其胶膜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五成左右。去年,福斯特光伏胶膜销量达到28.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98%。尽管营收下滑,但毛利率保持在14.72%,凸显其核心产品与盈利支柱地位。

  相比之下,二三线胶膜企业毛利率普遍偏低,甚至为负。天洋新材光伏封装胶膜产品去年毛利率为-3.19%;海优新材该业务毛利为0.54%;赛伍技术封装胶膜业务毛利率为-2.80%,同比减少9.24个百分点。公司表示,因行业同质化竞争导致毛利率下降,自第三季度起出现亏损。

  卓创资讯分析师滕晓芳表示,从企业公布的年报及预测数据看,胶膜企业盈利普遍下滑,一线企业仍保持正盈利,而二、三线企业亏损或呈扩大趋势。

  光伏胶膜是晶电池组件电池片正反面封装及保护材料,根据原材料和工艺可分为EVA胶膜、POE胶膜、EPE胶膜等。自2020年起,随着光伏产能需求增长,胶膜行业面临产能不足,开启新一轮扩产。业内人士介绍,胶膜扩产周期约9个月。

  胶膜企业人士称,相较于上游硅料和硅片等环节,胶膜扩产周期较短,产能最先释放,因此也是较早发动价格战的辅材环节。

  该人士还表示,过去几年中,光伏是发展最确定的领域,吸引大量资本涌入。需求高涨推动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胶膜类似于代加工行业,上游大宗树脂(包括EVA和POE等)占成本的70%以上。因此,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胶膜企业利润有直接影响。

  滕晓芳指出,光伏胶膜价格2024年仍将保持偏低运行,阶段性粒子价格上涨未能完全传导至胶膜端,导致胶膜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但整体来看,头部企业因粒子采购成本优势及胶膜生产技术优势,利润状况好于小厂。2024年胶膜企业投机储备意愿较低,库存周期较往年明显缩短。

  分析人士预计,胶膜市场价格将维持低位震荡走势,其定价体系主要基于上游树脂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当光伏组件排产计划快速增加引发需求端放量增长时,可能触发树脂及胶膜产品的阶段性价格上涨。

  产能进入收缩阶段

  光伏胶膜产能曾大幅扩张。以海优新材为例,其2021年上市时胶膜产能仅有1.7亿平方米,至2024年已增至8亿平方米,扩张5倍。

  天洋新材于2022年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近10亿元,计划在如东、昆山、海安三地扩建光伏胶膜产能,目标是将年产能从1.6亿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底的5.4亿平方米。

  2023年,胶膜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价格下调、毛利率下降。经营压力下,部分亏损企业已启动产能收缩。去年11月,福莱蒽特(605566.SH)宣布对控股孙公司杭州福莱蒽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停产歇业。

  面对市场变化,天洋新材去年开始放缓新产能投产速度,并基于成本改善和利润提升考量,暂停了部分低效产线的生产。去年,公司对昆山天洋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项目及昆山天洋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5亿平方米光伏膜项目的产线进行减产、停机调整,集中开工南通天洋光伏生产线,以提升光伏封装胶膜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在下游需求方面,胶膜企业人士表示,组件环节存在价格传导风险,叠加全球能源价格市场化加速推进,参考今年2月政策导向及历史531政策影响等因素,行业竞争已转向成本管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抢装潮提前透支市场需求,导致4月中旬后组件价格加速下滑,终端需求疲软。

  业内分析认为,供需结构正在变化,一方面需求端预期持续下滑(装机量增速或维持负增长/持平),另一方面供给端正经历产能出清,中小型组件厂商出现经营困难。目前行业正通过自律公约和配额制度试图稳定市场,但市场调节机制成效尚待观察。

  基于对行业不确定性的预判,特别是下半年需求能见度较低,胶膜生产企业采取审慎销售策略,严格把控应收账款风险,主动收缩业务规模。此外,资本市场对短期抢装行情反应冷淡,侧面反映市场对行业中长期发展的谨慎预期。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