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股光伏板块蛇年开市以来表现强劲,但2024年业绩分化明显。多数光伏企业因价格下跌陷入亏损,但部分辅材企业实现盈利增长,海外市场成为亮点。2025年,光伏产业将迎来供需修复,企业利润有望复苏。

蛇年A股开市以来,A股光伏板块表现强劲,迎来一波上涨行情。截至2月6日收盘,光伏指数(884045.WI)在近两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超过2.6%,约三分之二的光伏公司股价呈现连续上涨态势。

对于国内光伏产业而言,2025年将是其能否顺利回归理性竞争轨道的关键之年。尽管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新增装机需求目标,但过去几年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国内光伏产业迅速陷入周期性调整之中。在短短一年内,多数企业经历了从2023年创下历史最佳盈利记录到2024年大幅亏损的剧烈波动。

66家A股光伏公司公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 数据来源:Wind、公司公告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6日,已有66家A股光伏公司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其中,43家公司预测净利润为负,合计亏损额超过592.65亿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光伏企业遭遇亏损的背景下,位于光伏设备和辅材环节的部分制造企业却在2024年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此外,在“少亏即是赢”的组件环节,也涌现出几家盈利公司。

光伏主链环节遭遇巨亏潮

近日,A股光伏板块上涨的支撑因素之一在于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保持稳定运行。同时,部分海外市场还传来了电池片涨价的利好消息。

“量升价跌”是2024年众多光伏企业陷入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企业面临“出货越多、利润越薄”的困境,这一现象在硅料、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这四大主材环节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光伏企业的实际运营业绩;另一方面,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存货减值、资产贬值,这也是部分光伏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一体化龙头企业成为2024年业绩巨亏的“重灾区”。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爱旭股份(600732.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六家企业去年预计至少亏损约303.5亿元。

民生证券电新分析师邓永康团队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开始,光伏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企业利润承压,各环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电池和一体化组件环节的盈利出现分化,由于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叠加电池片新技术迭代,一方面,企业的销售策略和成本管控直接影响企业盈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由于大规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或存货减值,导致财报表现弱于同行。”

这种“分化”现象在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光伏组件企业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晶科能源(688223.SH)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0亿元至1.20亿元;协鑫集成则在同一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5亿元至0.80亿元。虽然与2023年同期相比,晶科能源、协鑫集成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但它们仍是组件环节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

按照日前索比咨询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晶科能源登顶中国光伏企业组件出货排行第一,预计出货量超过90GW;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绿能以及通威太阳能(通威股份下属企业)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实现盈利的协鑫集成则预计出货22至23GW,并列第八位。

然而,尽管晶科能源出货量领先且整体净利润为正,但其去年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为负值,为-10.50亿元至-7.50亿元。这表明组件价格的下滑也对这家出货量第一的企业造成了冲击。

需指出的是,业绩的巨大波动也引起了评估机构的关注。2月5日晚间,晶澳科技发布公告称,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已经关注到该公司2024年度业绩出现变动的情况。根据此前的业绩预告,晶澳科技预计2024年度亏损45亿元至52亿元。

辅材企业成为“寒冬”中的亮点

在经历了2024年价格大跌的冲击后,光伏主材环节企业不得不陷入业绩低谷。除了上述一体化、组件企业外,在硅料、硅片环节,主要龙头企业也在饱受亏损的煎熬。硅料头部厂商大全能源(688303.SH)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亿元至-26亿元,而其2023年同期则盈利57.63亿元。硅片企业同样惨淡,TCL中环(002129.SZ)、京运通(601908.SH)、双良节能(600481.SH)则预计2024年分别至少亏损82亿元、16.80亿元、16.80亿元。

然而,在亏损的“寒冬”之下,部分光伏设备、辅材企业却成为了少数的盈利亮点。其中,设备厂商捷佳伟创(300724.SZ)预计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亿元至3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0.80%至89.77%;逆变器厂商德业股份(605117.SH)预计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61.92%至73.09%;光伏支架厂商中信博(688408.SH)则预计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5亿元,同比增长84.04%。

上述三家非主材光伏企业净利润增长的原因略有差异。捷佳伟创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订单的验收转化。华泰证券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公司2024年实现利润高增主要系2022年至2023年TOPCon大扩产,公司前期订单持续验收带来收入增长所致。”德业股份和中信博净利润的攀升则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较好表现。德业股份将原因归于去年海外光储市场需求增长更具区域性特点,称“亚非拉市场由于国家电网基础设施陈旧、电力短缺,对可并离网切换的户用储能产品需求持续高增;欧洲市场如德国市场因其高电价更侧重对储能产品经济性的需求;乌克兰市场则由于地缘政治影响更侧重用电的刚性需求,因此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信博则将增长动力归于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拉动其在相应市场的跟踪支架业务。截至2024年末,中信博在手订单共计约46.5亿元,其中跟踪系统约35亿元。

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成为目前国内光伏企业保留溢价能力、提升利润空间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光伏逆变器企业,传统欧美市场库存影响减弱,亚非拉等新兴市场需求提速,将直接带动户储、工商业储能的需求。因此,在各大券商针对2025年光伏产业投资策略进行分析时,深度受益于光储需求提升的逆变器环节得到了高度关注。

实际上,无论是光伏主材环节还是辅材环节,2025年都将整体迎来供需修复的大逻辑。其中,光伏主材环节将围绕产能出清以及产业链价格回升来实现企业利润复苏;非主材环节则或因供需改善、或因主材环节技术提升、或因新兴市场需求的起势来驱动业绩增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