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行业迎来高增长期
AI导读:
春节假期刚过,新能源重卡行业已呈现出一派赶生产忙备货的热闹景象。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行业突飞猛进,销量迅猛增长,未来5年市场将持续高增长,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到50%甚至更高。三一重卡、中国重汽等企业均表示对新能源重卡行业充满信心,并积极发力新能源化。
春节假期刚刚落幕,上海证券报记者便探访了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这里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备货,为即将到来的3至5月新能源重卡行业旺季做足准备。三一商用车制造公司HSE管理部部监胡鹏辉信心满满地表示:“2025年,行业高速增长已成为业内共识,我们正全力以赴,确保能够抓住这一波市场机遇。”
回顾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去年12月单月销量达到了1.52万辆的历史新高,全年销量更是高达8.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40%。同时,市场渗透率也显著提升,全年渗透率增至13.61%,12月单月渗透率更是高达21.89%。今年1月,尽管是传统淡季,但新能源重卡行业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连续24个月实现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三一集团高级副总经理、三一重卡总经理罗畅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重卡行业已经迎来了转折点,未来五年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市场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至50%甚至更高。”
在三一重卡智能制造车间,记者目睹了200多台机器人与工人协同作业、超过700台AGV(自动导引车)有序穿梭的壮观场景。在发货场,一排排等待发货的新能源重卡整齐排列,其中不少将远销海外。据悉,三一重卡智联重卡产业园投资超过220亿元,车间已实现5G通信,信息化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10倍,满负荷运转下每4分钟就能下线一辆卡车,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产能最大的现代化重卡工厂之一。
胡鹏辉指着智能制造车间的一角介绍道:“这片机器人作业区域完全实现了无人化,是真正的‘黑灯工厂’,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同样对新能源重卡行业充满信心的还有中国重汽。在1月20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中国重汽表示,截至2024年12月,新能源重卡已经连续19个月跑赢重卡行业大盘。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新能源重卡市场正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新能源重卡有望在更多重卡使用领域实现替代。
目前,新能源重卡主要以充电重卡为主,实际续航里程多数在300公里及以下,主要使用场景包括矿山、钢厂、港口、城际物流等。不过,随着更长续航里程新能源重卡的推出和普及,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一家新能源重卡企业相关人士透露:“今年,我们将推出续航里程50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重卡,同时进一步提高载重能力、降低能耗。届时,新能源重卡将可以完全替代燃油重卡功能,且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市场驱动已成为新能源重卡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一集团董事长向文波介绍,交通运输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之一。我国在乘用车的低碳减排、电动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商用车的低碳化同样不容忽视。据统计,商用车的保有量只占汽车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量占比却高达55.4%。因此,重卡的新能源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罗畅国认为,虽然新能源重卡起步稍晚,目前仍处于“市场+政策”驱动的阶段,但市场驱动已占据主导地位。相较燃油重卡,新能源重卡展现出强大的商业优势和替代优势,行业生命力蓬勃。第一商用车网数据显示,2024年9至12月,是新能源重卡市场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4个月,平均月销量达1.03万辆。算上之前的2024年3至8月行业旺季,新能源重卡行业正处于第一个“鼎盛时期”。
罗畅国分析指出,新能源重卡销量持续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乘用车电动化走在前面,培养了客户认知、完善了产业链;二是新能源重卡自身展现出显著的运营收益优势,约1元钱/公里的运费成本相比燃油重卡约3元钱/公里的运费成本,已形成“降维打击”;三是电池规模化生产及成本降低导致新能源重卡整车价格不断下探,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高。
如今,新能源重卡行业已经呈现出新势力、老牌子同场竞技的局面。以三一重卡、徐工集团为代表的新势力暂处领先地位,而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老牌重卡企业也开始发力新能源化,奋起直追。北斗数据显示,2024年,三一重卡、徐工集团、一汽解放、中国重汽新能源重卡销量分别为11779辆、10806辆、8456辆和6847辆,同比分别增长177.4%、171.3%、333.2%和326.6%,市场份额分别为17.6%、16.2%、12.7%和10.3%。
罗畅国表示:“新能源重卡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赛道,三一集团正全面实施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转型战略,致力于成为低碳化、电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发展风光氢储新能源产业,赋能全社会低碳化。”
近期,一汽解放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新能源业务正按照“15333”战略进行布局和规划。新能源重卡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增速较快,预计2025年公司仍将在新能源业务上重点发力。公司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在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上全面布局,新能源产品涵盖牵引、载货、自卸、专用、客车五大品系,实现各个平台产品的新能源化覆盖。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