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降温,与2023年同期相比投资额大幅减少。同时,上市公司开始增加回购和分红力度,成为闲置资金流向的重要方面。尽管存款类产品吸引力下降,但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仍是主要投资方向。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显著降温,与2023年同期相比,投资额减少了约3600亿元,降幅高达28%。这一趋势反映出上市公司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

从投资方向来看,尽管结构性存款仍然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配置的主流选择,但整体认购规模却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认购投资公司理财产品以及国债逆回购等新型投资方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偏好。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对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更高要求,也显示出其探索多元化投资领域的决心。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瀚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投资理财方面会更加谨慎,部分公司会根据收益与风险的权衡,灵活调整理财结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投资者的关注下,不少上市公司开始使用闲置资金增加回购和分红力度,这一举措也成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流向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回报,还能减少公司冗余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新年伊始,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了2025年闲置资金使用计划,其中“闲钱”的去向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1146家上市公司认购了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9202亿元,持有理财产品个数总计15312个。尽管这些数据较2023年均有所收缩,但投资公司理财和逆回购的升温趋势却十分明显。

具体而言,2024年上市公司认购投资公司理财规模为116亿元,较2023年增加了60亿元,增幅达107%;逆回购规模也从121亿元增加到138亿元。这一变化反映出上市公司在闲置资金投资方面更加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和拓展标的资产,推进投资标的多元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认为,存款类产品对上市公司吸引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持续走低,导致存款类产品与市场上部分流动性较强的基金、理财等替代性产品的收益差距拉大;二是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管理产品创新持续涌现,各类新型理财、基金、逆回购等产品流动性较强、收益空间较大,对存款类产品形成有力竞争;三是上市公司的金融意识持续增强,加快探索多元化的投资领域。

尽管存款类产品的认购规模有所下降,但从整体比重来看,其仍然处于主流地位。其中,结构性存款认购金额最多,为5966亿元;其次为银行理财产品,金额为897亿元。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在闲置资金处置方面的一致预期,即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流动性、高安全性和低风险仍是主要投资目标。

进入2025年,上市公司“闲钱”的投资偏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降温态势却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共有188家上市公司认购了505个理财产品,合计金额为442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认购数量和金额均有所下降。从认购产品类型来看,投资公司理财和逆回购仍然呈现出增多趋势。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认购投资公司理财和逆回购产品增多,反映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投资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和拓展标的资产,推进投资标的多元化。此外,上市公司闲置资金配置管理更加精细化,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在平衡收益与风险方面,不同上市公司由于体量、实力和投资偏好不同,认购理财的情况也相差甚远。数据显示,2024年认购理财金额最多的上市公司为海信家电,认购金额达255亿元;其次为金龙汽车、中兴通讯、中瓷电子等,认购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从收益来看,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率大概在2.2%以下,而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稍高,可达2.7%左右。

然而,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杨海平指出,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主要面临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在认购理财产品时,上市公司需要正确权衡闲置资金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并基于公司自身的项目周期做好流动性管理。同时,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大类资产配置多元、底层资产配置清晰、机构信誉良好的产品,从而在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获取投资收益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自有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此外,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投资者的关注下,不少上市公司开始使用闲置资金增加回购和分红力度。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回报和信心,还能引导公司专注主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2025年1月22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磅政策落地,更是为上市公司回购和分红提供了有力支持。

示例图片描述原文链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