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引领高校改革,文科招生比例下调引热议
AI导读:
复旦大学校长提出将文科招生比例降至20%,引发广泛讨论。随着AI时代到来,高校如何进行学科调整与改革,成为热议话题。复旦提出“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方针,强调文科做精,加强学科交叉与AI素养培养。
"文科招生比例要降到20%",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一句话,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国内顶尖高校正进行“文理医工四轮驱动”的结构调整,旨在优化学科布局。随着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领域成为国家战略焦点,人文社科的位置如何锚定?高校学科调整与改革的重点何在?在科技与人文的角力中,高校如何重塑人才培养逻辑?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密集讨论这一议题,从“新工科”扩张到“新文科”突围,再到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AI时代的高等教育专业重构成为热议话题。清华、北大、武大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的本科扩招学科增设信息,也透露出这一轮改革与AI的紧密联系。
有人担忧“文科无用论”是短视陷阱,需警惕AI技术对人文精神的侵蚀;也有人认为,文科“精英化”是破局之道。多位专家共识,文科的发展方向是跨界融合。
扩招与停招:冰火两重天的专业图谱。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复旦校长金力提出,复旦将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后续存量将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
复旦的“瘦文强工”“AI驱动”并非孤例。多所“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扩招方案均提及学科交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等。
一面是国内名校扩招,另一面则是“文科消亡”成为全球热议话题。哈佛等顶尖院校减少文科招生,中国高校也撤销、停招了一批文科专业,引发“文科衰退”讨论。
但为文科辩护的声音也在扩大。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建议加强文科建设,模糊文理界限,扩大通识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刘林指出,未来最好的产业是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产业。
媒体人白岩松强调,学科之间要跨界交融,理工科加入人文素养,学文科的也要懂技术。但也有观点认为,文科面临的冲击部分源于自身问题,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不匹配。
大部分业内专家倾向认为,文科并未“边缘化”,招生减少是结构优化。文科与理工科交叉正成为高等教育新趋势。复旦提出将有大量新文科,强调文科要做得非常精。
“AI+”成大势所趋:热潮之下须警惕“膨胀式改革”。教育部正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AI正重塑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促使高校探索新方向。
复旦校长金力提出,要避免“膨胀式改革”,把重心放到结构性、内生性的“存量改革”上。许多顶尖高校已将AI素养列为必修课,强化学科交叉。
全国人大代表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将AI素养考察纳入新课标,将AI课程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等。但也要警惕盲目赶时髦的学科设置改革,立足科学性与自身定位。
在文理平衡与学科革命的十字路口,中国高校将如何行动?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