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强化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智能驾驶宣传需合规
AI导读:
4月16日晚,工信部发布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公告发布后,网络上流传疑似会议纪要信息截图。近期智能驾驶领域事故频发,车企智驾花式营销备受质疑,监管趋严背景下,专家指出智驾发展需良性,车企应给用户正确认知。
4月16日晚,工信部发布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公告发布后,网络上流传疑似会议纪要信息截图,提及收紧智驾能力宣传等细则。这一举措背景是近期智能驾驶领域事故频发,车企智驾花式营销备受质疑。
2025年,智能驾驶领域事故频发,从3月小米SU7标准版高速事故到近期驾驶员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睡觉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反映出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的公告特别强调,车企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宣传,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公告发布后,一张疑为会议信息纪要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内容主要包括收紧智驾能力宣传、规范智驾能力使用、严管智驾功能部署和风险。对此,比亚迪方面回应称:“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
自动驾驶行业人士指出,安全必须回归第一要位,虚假、夸大宣传需要被严格监管。去年车企和供应商的虚假宣传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所谓“端到端上车,脱手脱眼”的宣传。
4月17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提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倡议进一步规范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的安全管理、营销宣传。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近日发表文章,提到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揭示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车企智驾花式营销 从“全程零接管”到“L2.9级能力”
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解读,标志着我国智能汽车监管体系进入新阶段。政策解读重点围绕《通知》的核心要求展开,从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新增技术参数备案要求、规定车企申报准入时需提交完整的检验检测报告等方面强化管理。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在监管趋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转向智能化赛道。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达55.7%,预计2025年接近65%。车企推出“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营销概念,甚至创造“L2.9+级智驾能力”等非标准化术语,试图营造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落地的市场认知。然而,这种宣传方式引发了行业内争议,可能误导消费者对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
尽管存在争议,但市场反馈验证了智能化转型的有效性。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14%,成为继汽车质量和性能后的第三大决策因素。这种转变倒逼车企加速技术迭代,但也引发对过度宣传的担忧。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小米汽车)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公告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将推动行业建立更加统一和严格的技术标准,但也将对车企的合规成本产生影响。
智驾发展需良性 车企应给用户正确认知
面对车企智能驾驶过度营销的现状,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指出,目前对智能驾驶名词的使用较为随意,约束有限。真正需要区分的是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L3级以下的驾驶功能不应被称为自动驾驶,而应叫辅助驾驶。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普及,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表示,如何确保大规模交付后的安全性,是行业必须直面的挑战。不少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方面已变得更加谨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曦摄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目前所有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辅助驾驶,即便所谓的L3级也只能称之为辅助自动驾驶。车企应该给用户一个正确的认知。此次公告特别强调车企需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有正确认知。
记者注意到,车企在推动技术创新与保障消费者安全之间,还需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一方面需不断推出新的智能驾驶功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需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面对监管收紧,自动驾驶行业人士将持续关注。对于参加上海车展的部分以“智驾”为标签的企业来说,或许需要做出不小的调整。
记者|刘曦
(文章来源:每经头条)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