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成功举办,人形机器人技术受瞩目
AI导读: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北京成功举办,20支机器人战队与1.2万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逐渐改变公众的认知,比赛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更推动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注。
人形机器人半马(半程马拉松)期间,身高1.7米的灵宝CASBOT SE没有摔倒,如灵宝CASBOT创始人算法工程师王羽琪所愿。这是赛前他和团队预料到的,惊艳的是电池的续航能力和硬件的稳定性,“原本预期两台机器人轮流走3—5公里,结果第一台自己一口气走了5公里”。
回想4月19日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王羽琪的语气中依然透着惊讶。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逐渐改变公众的认知。
当天清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北京亦庄鸣枪,20支机器人战队与1.2万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在21公里赛道展开耐力与技术的终极较量。不少机器人虽然出现意外,但在公众的注视下,这些不完美恰恰成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探索的见证。半马看似是秀场,其实也是考场,考验着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
21公里的“技术拆解”
凌晨3点半,灵宝机器人SE出发去比赛现场,早上6点在等待处就位、检查关节,7点42分正式从起点出发。在赛道上,人形机器人需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这背后是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
8点左右行走1公里,8点56分4公里,9点13分5公里,更换另一台SE,12点27分站在了赛道终点。由于种种原因,SE的首次半马成绩是8公里2小时25分。“不求最快但求稳定”,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赛后表示。
本次比赛全程超21公里,一共有18个弯,转弯角度至少有90°,跑道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最大坡度≤9°。这些复杂路况对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动力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参加半马,王羽琪和SE团队做了充分准备,虽然没有特意改造,但通过模拟实际情况进行训练,最终SE成功完成了比赛。
质疑、狂欢和认知突破
人形机器人半马的举办,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认为这只是技术展示;也有人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充满期待,认为未来可期。这些不同的声音反映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的认知差异。
然而,无论外界声音如何,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次比赛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更推动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注。这种关注将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看来,人形机器人参与马拉松赛事不仅是技术展示,更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将此视为技术验证与推动、标准制定与产业规范、应用场景的拓展、公众认知与市场培育、产业生态构建的重要契机。
从赛道到产线
人形机器人半马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认知,更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比赛后,不少企业收到了大量订单,这进一步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目前,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在加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工业生产、服务业还是其他领域,人形机器人都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