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与韧性
AI导读:
2025上海车展吸引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规模再创新高。跨国车企在华布局“从手延伸到脑”,利用中国供应链和研发优势。自主品牌展现全维度韧性,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中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崛起。
从市场到工厂,再到创新中心,凭借汽车产业的强大竞争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创新策源地。针对2025上海车展所展现的趋势,4月25日,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评价说,从新能源转型到智能化转型,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产业研发创新的中心,这与中国市场的开放、产业的竞争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密不可分,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与韧性。
2025年4月23日至5月2日,2025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车展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各大车企争相推陈出新,展示战略规划。4月23日、24日两天媒体日里,参展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多达193场,可谓历年之最。巩旻预期,接下来至少5年时间里,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都将维持全球最大的规模。
上海车展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本质在于中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崛起与产业韧性的持续增强。跨国车企在华布局“从手延伸到脑”,更多外资车企正在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供应商优势来补齐短板,加强在中国本土的研发,成立本土公司。奔驰、宝马、大众等车企纷纷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融入中国前沿技术。
在利用合资伙伴车型平台上,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全新电动车品牌AUDI,大众通过与本土伙伴合作打造CMP、CEA等平台架构,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布局在华研发能力方面,大众在中国成立大众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推进本土研发;丰田在华尝试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加快电动化转型进程。
巩旻表示:“对于全球车企来说,中国从最早‘有潜力的市场’变成了‘最大最赚钱的市场’,又变成‘最有竞争力的工厂’,逐渐变成‘练兵厂和健身房’,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脑(研发的核心)’,这一次上海车展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
车展现场人头攒动,自主品牌的展台相比之下更为热闹。中国自主品牌展现出了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的全维度韧性,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崛起,更是产业竞争力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技术创新优势、供应链优势,以及庞大的本土市场是中国汽车产业韧性的体现。
车展期间,自主品牌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研发上,蔚来自研的智驾芯片、理想5C超充电池、比亚迪的双枪充电技术、智己汽车的线控数字底盘技术等“黑科技”悉数亮相。多品牌战略成为自主品牌破局高端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标准动作”:比亚迪、蔚来、长城汽车等品牌分别独立展出。
当前,中国车市仍在呈快速发展态势。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以产销增速迎来“开门红”。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