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 Agent时代,MCP协议成为行业焦点,推动技术平权,效果成为衡量标准。多家大厂支持MCP协议,AI解决实际问题功能被放在首位。MCP协议普及背后是技术成熟与市场需求,未来AI Agent市场潜力巨大。

  任何行业水面之下都会隐隐暗藏一条“鄙视链”。

  在人工智能行业,AIGCLINK发起人、行行AI合伙人占冰强对记者表示,2023年左右,行业里存在一条所谓的隐性“鄙视链”——模型公司瞧不上基于模型开发的Agent(智能体)公司,Agent公司瞧不上搞提示词(prompt)的公司,搞提示词的公司瞧不上使用最简单AI工具的公司。但随着Agent背后的MCP协议(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逐渐普及,这条“鄙视链”渐被共识消弭。协议令行业推动技术平权,效果成为更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模型刷榜、炫分、秀技的早期阶段之后,AI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被行业摆在第一位。具备规划执行功能的Agent承担起这一重任,而打破接口壁垒、构建Agent生态的MCP协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趋势下,多家大厂相继宣布对MCP协议的支持,此举刚刚拉开未来更加波澜壮阔的AI Agent时代的序幕。

  Agent背后的MCP走向台前

  简单来说,Agent 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实体。它可以是软件程序、机器人或其他具有自主性和智能性的系统。2023年3月,基于OpenAIGPT-4语言模型的开源应用程序AutoGPT热度蹿升,展示了AI在自主智能体领域的巨大潜力。其后,多款Agent相关应用完成高额融资,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预测将大幅增长。

  为解决重复劳动和工具难以复用共享的问题,2024年11月,Anthropic公司提出MCP协议,旨在建立大语言模型与外部工具或数据源的统一双向上下文交换接口,标准化模型发现、理解和调用外部工具的方式,也因此,行业常将其形容为“AI万能插头”。今年3月,Manus的爆火将Multi-Agent的协同能力对外展示,推动了MCP协议的发展。3月27日,OpenAI宣布正式支持MCP服务协议,此后,Cursor、Winsurf、Cline等平台也相继接入,MCP打造的Agent生态逐渐壮大,国内的大模型厂商也纷纷宣布支持MCP协议。

  需求主导下的协议统一

  4月是国内科技大厂密集布局MCP协议的高峰:百度、腾讯、阿里等大模型厂商宣布支持MCP协议。海外,Anthropic与谷歌在Agent协议话语权上展开激烈争夺。当地时间4月9日,谷歌推出A2A(Agent2Agent)协议,让AI智能体能够相互通信。虽然MCP与A2A在应用场景和技术架构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在积极争取开发者和企业的支持。

  无论是主导还是接入,MCP协议在开发者群体以及头部厂商内的逐渐普及,核心在于技术渐趋成熟以及市场需求的出现。埃森哲全球副总裁俞毅表示,现在做Agent遇到的问题比以前更为复杂,需要通过协议进行统一,行业普遍认为MCP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个框架和工具进行辅助。火山引擎总裁谭待也表示,协议统一很重要,能够降低开发者适配的成本。

  MCP背后的Agent早期布局

  厂商密集涌入Agent赛道的背后,是新一轮“得入口者得天下”的战役。据银河证券分析师观察,在全球数字化浪潮推动下,ICT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核心入口从传统APP向以AI Agent和终端设备为主导的新生态转移。但需注意的是,不论是Anthropic本身还是接入MCP协议的海内外大厂,布局状态均显示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

  涂鸦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学集表示,AIAgent可以极大降低消费者使用软件的门槛。在明确的发展趋势之中,俞毅认为,Agent仍需要解决核心问题,以意图识别为例,目前市面上的Agent做意图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不多。占冰强也表示,海外市场中,MCP的机会在于场景MCP应用;国内侧重构建MCP Marketplace抢流量入口,但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好的应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