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从概念到工程实践,政策与资本加速产业闭环
AI导读:
具身智能正从‘人形想象’转向‘任务执行系统’,联想等公司发布相关平台与方案。具身智能核心在于构建闭环能力,回归工程本质,企业差异化布局加速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正加速产业生态闭环构建。
当前,具身智能正从“人形想象”向“任务执行系统”的语义与工程转向。
在近日举行的Tech World大会上,联想发布“超级智能体”矩阵,涵盖个人、企业与城市三个层级,配套推出AI PC、车载平台、推理引擎与机器人智算平台 RH1。该平台面向“泛机器人”的智能部署需求,旨在以强算力与车规级安全标准,加速多类型、多场景机器人的开发与系统落地。
联想车计算创新管理总监孙炳川指出,RH1平台将极大提升机器人的开发与部署效率。中金公司研报称,尽管人形机器人概念吸引人,但面临平台标准、成本控制与部署复杂性等挑战。相比之下,具身智能在结构化工序与标准作业流程中的工业应用更具现实可行性。
多家公司正推进“去人形、轻平台”的具身智能方案,聚焦操作能力、感知融合、路径优化等维度,力求在垂类场景中构建高效智能系统。
具身智能核心在于构建闭环能力
在“具身智能与智能驾驶技术创新论坛”上,业界达成共识:具身智能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能力。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表示,汽车行业正迈向机器人时代,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的底层芯片架构、计算模型高度复用。
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强调,人形只是外在形式,真正关键是任务操作能力。随着AI模型能力提升与工业场景需求增长,产业正转向构建能完成任务的智能系统。
多位嘉宾指出,复杂操作是机器人与AI能力结合的真实考验。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具身智能需面对“非结构化世界”的操作挑战,将智能驾驶时代的能力重新拼装成适应复杂环境的操控逻辑。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交互实现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
具身智能回归工程本质
当前,具身智能工程实践多集中在封闭场景中,如工业巡检、物流搬运、结构质检等。参会企业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虽吸引人,但实用性有限;真正推动产业的是高效、可维护的系统。
这一趋势在具身系统开发与部署中得到体现。例如,北理工构建了具身空间仿真平台,支持多智能体协同训练;灵宝CASBOT机器人在联想柔性产线部署,提升工位柔性与任务适应性。
企业正根据自身垂类经验,在仿真系统、工业机器人、物流终端等方向展开差异化部署。
企业差异化布局与政策驱动
具身智能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场景落地深化。一方面,多模态大模型提升任务泛化能力;另一方面,基础硬件进入量产周期,工程闭环从概念验证走向结构部署。
头部企业正沿差异化路径发展。如埃斯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关节驱动技术;华为整合芯片、大模型与操作系统,构建机器人“大脑”与“神经系统”。优必选与东风柳汽合作,首次批量部署人形机器人于工业场景。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加速产业生态闭环构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发布具身智能专项政策,设立引导基金,推动核心部件国产替代与产业链协同。上海通过组合拳支持产业发展,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开放真实场景等;北京、深圳也推出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与AI芯片攻关。
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326亿元,中国占比超44%。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有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