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助力汽车消费持续升温,政策推动成效显著
AI导读:
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在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持续向好,上海车展及“五一”期间各地车展火爆,车展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与增长潜力,成为拉动消费、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政策促消、车企让利、展会赋能成为推动汽车消费的重要模式。
今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促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特别是上海车展的举办,以及“五一”期间各地汽车展会的火爆,进一步激发了汽车消费活力。车展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增长潜力,成为拉动消费、稳定经济的关键力量。
车展助力汽车消费升温
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4月23日至5月2日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中外企业,携上百款新车及前沿技术惊艳亮相。这场国内顶级车展并未削弱同期其他城市车展的热度。
在距上海仅约100公里的苏州,苏州五一国际车展在上海车展期间同步开幕,展会盛况再创新高。据苏州车展主办方数据统计,5月1日至5日的展会期间,共吸引观展人数超29万人次,成交车辆近2万台,成交总金额近50亿元,创历史新高。
苏州市新域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彭建明指出,苏州车展规模与品质持续提升,新能源、智能化成为车展亮点,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在参观人数、销售数量、成交金额等方面均实现新突破。苏州车展已成为苏州及华东地区汽车消费的重要引擎,不仅丰富了民众假期生活,还有效提振了区域汽车消费。未来将进一步创新服务,搭建好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助力汽车市场消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华东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风向标,苏州车展每年“五一”和“十一”期间举办。自2014年创办以来,苏州车展在展会面积、参展企业数量、观展人数、成交量等方面持续增长,已成为继上海车展后,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展会之一。因此,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苏州车展愈发受到消费者和汽车企业的重视。
“五一”期间,天津、西安、杭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也纷纷举办多样化的汽车展览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参与。在政府补贴、车企经销商让利、主办方补贴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汽车消费呈现火爆态势。
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五一”假期前4天,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6万份,带动新车销售额达88亿元。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3.7%。
政策推动成效显著
“本次购车可享受多重补贴叠加,最高节省近4万元。”在苏州车展上,某品牌汽车销售顾问向顾客详细介绍优惠政策。
苏州车展推出“三重优惠”政策,包括国家以旧换新补贴、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及多重购车补贴叠加等。同时,为提升现场销量,释放消费潜能,所有参展厂家均提供车展专属购车优惠,如巨额补贴、特价车型、购车红包等,主办方还增设购车抽现金活动。这些措施为购车者带来切实利益,激发了购车热情。
“政策促消、车企让利、展会赋能”成为各地推动汽车消费的重要模式。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通过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各地也同步推出配套政策,促进汽车消费。
今年初以来,各汽车企业进一步推出汽车消费优惠措施。特别是4月下旬开始,多家车企密集推出降价、补贴等优惠,并提前发布五一出行提示,提供免费车辆检查、充电优惠、车胎租赁优惠等服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相关政策助力下,汽车市场强劲增长。国家层面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车企推出置换、报废补贴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车展平台效应凸显
在政策推动下,汽车展会已不仅是汽车产品和技术展示的平台,其作为吸引流量、促进消费的作用愈发显著。
例如,苏州车展除车辆展示外,还设置多种沉浸式体验区,吸引家庭观众参与,展示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方向,让观众亲身体验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智慧。同时,美食市集、非遗手作、潮玩好物、音乐演出等丰富活动,为观众提供全方位休闲体验。
主办方介绍,苏州车展已成为苏州市民“一站式购车”首选平台,也是苏州五一、十一假期集汽车消费、文化、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假期必游之地。
展会已成为吸引流量、促进消费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展会主办方和参展企业不再担心客流不足,而是需应对客流过多的挑战。
苏州车展现场,众多家庭观众涌入,展台上人头攒动,室内洽谈区座无虚席。观众表示,展会上车型多、优惠多,是购车的最佳时机。
专家指出,“五一”期间,全国多地密集举办各级车展,为促消费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推动下,汽车展会成为拉动线下消费的重要方式,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展会平台作用,为企业引流、聚人气,为促消费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