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A股市场赚钱效应释放,带动融资融券业务升温。两融余额与交易人数双创新高,杠杆结构优化,增量资金多元,市场生态呈现新特征。投资者需理性评估风险,合理运用杠杆工具。

  “最近来咨询两融开户的投资者一波接一波,咨询微信、开户表单回复不停,我今天键盘都快敲出火星子了。这种忙碌程度,堪比去年9月底。”某券商营业部的一名客户经理一边快速回复着客户消息,一边向记者直言。

  这并非个例。近期,市场赚钱效应的释放直接带动融资融券(简称“两融”)业务进入“升温通道”。据多家券商一线业务人员反馈,近一个月,投资者对两融工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不少券商营业部单月新增开户数环比增幅超30%。8月13日以来,单日参与两融交易的投资者数量持续维持在50万名以上,较月初新增超10万名,成为直观反映市场活力回升的重要信号。

  余额与交易人数双创新高

  8月以来,A股两融余额节节攀升。Choice数据显示,沪深北三市两融余额自8月5日突破2万亿元关口,创近十年新高后稳步增长,截至8月15日已达20626.42亿元。

  市场活跃度的提升,直接带动投资者持续入场。8月13日参与两融交易的投资者数量为52.34万名,超过今年2月21日的52.14万名,创年内新高。8月14日参与两融交易的投资者数量达54.77万名,较月初新增16万名,续创新高。

  “近一个月,我们营业部两融新增开户数环比增长30%以上,不少客户主动咨询两融业务标的范围及费率等问题,入金操作也更为频繁。”华东某大型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增客户中,既有具备一定经验的老股民,也有通过市场教育逐渐了解杠杆工具的新投资者,整体风险认知较以往更为成熟。

  上述营业部负责人介绍,从资金动向看,两融投资者的交易活跃度与持仓结构呈现“双优化”特征。一方面,短期交易型投资者更倾向于借助两融工具捕捉市场热点,行业轮动中的医药、科技等板块成为资金流入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长期价值型投资者通过两融加配高股息、低估值的蓝筹标的,以平衡组合收益与风险。

  杠杆结构优化显现新生态

  在这轮两融业务热潮背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由市场短期热度驱动的“脉冲式”活跃,当前的业务升温呈现新特征——杠杆结构优化、增量资金多元、监管机制成熟的新市场生态,成为支撑业务持续活跃的核心动力。

  华西证券非银分析师罗惠洲在研报中表示,与十年前相比,此次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所处的市场生态已发生深刻变革,政策更加完善,资金更加稳健,投向更加精准,呈现明显的价值投资倾向,向上的动能具有更加扎实的市场基础。

  同时,券商融资利率跟随无风险利率下行,两融资金成本降低助力规模增长。记者了解到,对于新开客户,券商普遍将融资利率定在4%左右,这一水平相较于以往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针对客户资产量推出分层政策。

  不过,业内人士也多次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一方面,杠杆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会同步放大风险,对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若投资者在两融交易中未能按合同约定清偿债务,证券公司有权执行强制平仓,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损失。投资者需理性评估自身能力,避免盲目加杠杆,在合规框架内合理运用工具提升投资效率。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