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5日,胜科纳米在科创板上市,江苏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700+时代。科创板上市公司增至113家,稳居全国首位。江苏上市公司“硬科技”属性突出,八成以上新增公司募资用于研发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3月25日上午,胜科纳米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标志着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700+”时代,高质量发展基础愈发坚实。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增至11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48家,稳居全国首位。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江苏上市公司“硬科技”属性显著,超过八成的新增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年度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江苏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积极响应证监会党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加强央地协同,以“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和“提升行政监管执法效能”为支点,在激发市场活力与防控风险间找到平衡,助力江苏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军团”加速壮大

自1993年无太极实业成功上市,成为江苏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江苏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700家。

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江苏700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包括上交所主板215家、科创板113家、深交所主板126家、创业板198家、北交所48家,各板块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尤其是注册制试点以来,江苏新增上市公司320家,占总数的45%以上,显示出江苏上市公司“军团”规模增长迅速。

从地域分布看,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百家,其中苏州以220家独占鳌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一大批优质企业;南京拥有124家上市公司,在金融科技、软件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无锡以123家紧随其后,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常州和南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73家和52家,各具特色产业支撑。

目前,全省78个县区拥有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近年来,苏北地区企业上市进程加快,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22家,占苏北上市公司总数的43%,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底,江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完善,形成具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江苏板块”。

“江苏制造”享誉全球,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全球4%。目前,全省拥有制造业上市公司549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江苏板块”的金字招牌。

“链主”企业引领

“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能够带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苏早在2023年7月就印发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将“1650”产业体系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目前,上市公司已覆盖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许多链主、准链主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它们通过资本市场集聚创新要素,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项目聚集,推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作为江苏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链主企业,徐工机械携手恒立液压等上市公司,成立了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实现产业生态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升级。

先导智能作为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锂电池智能装备及物流装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其全球化战略也体现了江苏上市公司积极抢占国际市场的趋势。

“科创”驱动发展

今年以来,江苏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赛分科技等“硬科技”企业成功上市,胜科纳米成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专业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江苏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13家,继续领跑全国。

江苏上市公司“硬科技”属性突出,八成以上新增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前沿行业,2023年度研发投入总额超过200亿元。

苏州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聚集地,拥有5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占全省的“半壁江山”。这些公司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江苏证监局与多个区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人才、产业、政策等优势,构建合作机制,推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