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家拟IPO企业撤单背后:业绩、技术与募资难题
AI导读:
今年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有72家公司主动“撤单”导致IPO终止,撤单数同比下降超70%。撤单主因包括业绩成长性不足、技术创新性欠佳、募资必要性存疑等。撤单企业多集中在北交所、创业板,制造业企业居多,保荐机构中国泰海通证券等项目数量领先。
这72家拟IPO企业为何“撤单”?业绩成长性不足、技术创新性欠佳、募资必要性存疑是主因。
今年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新受理177家企业上市申请,与此同时,不少拟上市公司在审核问询或注册环节遇到各种问题而主动“撤单”,上市之路就此终止。据统计,截至7月11日,三大交易所合计有72家公司主动“撤单”导致IPO终止,撤单数同比下降超过70%。从申报板块及所属行业分布看,拟申报北交所、创业板的撤单公司数量最多。
对于企业“撤单”后的去向,资深投行人士分析称,或有三种出路:一是重新申报上市;二是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三是转道港交所或北交所再尝试上市。
具体来看72家“撤单”企业申报板块分布情况:北交所27家,创业板20家,上交所主板13家,深交所主板9家,科创板3家。从地域来看,“撤单”企业来自广东的最多,江苏、浙江次之。从行业分布看,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集中分布在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从保荐机构看,国泰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撤单”项目数量排在前列。从企业“备考”进展看,多数“撤单”公司止步于交易所的首轮或二轮问询。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20家公司在过会后申请“撤单”终止IPO之旅。如耐普股份主要从事水泵及其控制系统研发,计划募资4.16亿元冲刺创业板,却始终未能步入注册阶段,并于今年3月“撤单”。
记者剖析72家“撤单”企业审核问询细节发现,公司业绩成长性与稳定性、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往往成为交易所判断公司是否符合板块定位的重要问题。飞宇科技“撤单”前业绩出现明显下滑,明美新能存在创新性与技术先进性不足的问题。
实控人潜在风险也是掣肘企业IPO的重要一环。明美新能实控人梁昌明曾因违法换汇行为被处罚,直至上市委会议,深交所依然追问其相关违法行为是否构成上市法律障碍。
此外,募资必要性、募投项目合理性也是拟IPO企业在问询环节绕不开的问题。如奇致激光、飞宇科技等公司均被要求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