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AI导读: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以锚定“硬科技”为定位,通过制度包容铺就上市通途,汇聚了众多科创企业,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精准滴灌“硬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向创新要动能、向质量要效益的生动实践。
【导读】弄潮科创引领未来——科创板开市六周年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基金报记者赵新亮
中微公司的纳米刻蚀机在晶圆上划过纳米级的电路,君实生物的PD-1抗体正在癌症患者血管中游走——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被科创板编织进同一张创新网络。
六年来,从首批25家企业到如今589家企业星群闪耀,这片改革“试验田”以每小时诞生2.5项专利的速度,在半导体、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的“无人区”插上中国旗帜。
科创板的六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精准滴灌“硬科技”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向创新要动能、向质量要效益的坚定转型。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环,始终锚定“硬科技”,通过制度包容铺就上市通途,为众多科创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破冰:锚定“硬科技”,制度包容铺就上市通途
科创板,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破解“卡脖子”难题、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时代使命,坚守“硬科技”定位,科创板以多元包容的制度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治理结构的科创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希望之门。
“无盈利”也能上市?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此找到了答案。
其中,22家企业已成功扭亏为盈,摘掉了特殊标识“U”。生物医药企业泽璟制药便是典型,上市时尚未盈利,依托核心产品多纳非尼等原研药打开市场,2024年营收突破25亿元,实现了从“研发投入期”向“商业化兑现期”的华丽转身。
攻坚:创新驱动,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
科创板的沃土,滋养着企业以创新为刃,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披荆斩棘。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科创板的灵魂。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高达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三倍多,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持续大幅领先于A股其他板块。更有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过20%,彰显了“硬科技”企业破釜沉舟搞创新的决心。
深耕:改革试验田,构建良性资本生态圈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六年来持续深化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服务科技创新的最优资本生态。
从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到小额快速再融资机制;从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尤其是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到市场化的询价转让减持制度;从完善并购重组规则,到优化退市机制……科创板已制定或修订发布逾20项关键制度规则。
远航:乘势而上,擘画新质生产力未来图景
站在六周年的新起点,科创板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歇,目光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继续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旨在更加精准地服务那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巨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为其提供专属的资本市场支持平台。
六年弹指一挥间,科创板从一颗改革的种子,成长为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589家上市公司,如同589颗闪耀的星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点亮了自主创新的光芒。展望未来,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尤其是“1+6”新政的落地,科创板必将进一步释放制度活力,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征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