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教育行业在“双减”政策后,信任危机依旧严峻。好未来与作业帮因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问题频遭投诉,反映出教育行业在资本与政策调控下的扭曲生态。要重建教培行业消费信任,需政策与执法双向加压,促进行业转型。


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集中发声日,教育行业在“双减”政策后,信任危机依旧严峻。好未来(TAL)与作业帮因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问题频遭投诉,甚至被监管部门重罚。这两家企业的沉浮,反映出教育行业在资本与政策调控下的扭曲生态,也揭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不足。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黑猫投诉平台上,好未来与作业帮的投诉量分别高达8427条和3887条,涉及退款、虚假承诺、硬件缺陷、隐私泄露等。教育消费本应是“知识投资”,却为何成为“维权黑洞”?这背后既有企业的短视,也有监管滞后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虚假繁荣”仍是教培行业的共性问题。尽管好未来营收恢复近120亿,作业帮赴美上市,但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缺位、技术缺陷与合规风险等问题依旧频发。例如,好未来虚假宣传师资,作业帮虚构合作与用户评价,违反法律,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技术概念的过度包装也普遍存在,如学而思学习机“9重护眼认证”实际仅5项,作业帮学习机“精准批改”功能误判率高。企业利用家长对“AI教育”的追捧,将营销置于产品价值之上。

售后服务缺位同样严重,退款难与强制消费条款屡见不鲜。作业帮用户投诉称,高价课程因效果不达预期仅获小额退款,扣费不透明;好未来学习机退货需高额折旧费。企业限制消费者选择权,涉嫌强制消费。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也堪忧,如7岁儿童误购课程后,家长因平台缺乏验证机制难以维权。技术缺陷与合规风险同样突出,硬件故障与“擦边”经营频现。例如,好未来将奥数课程包装为“逻辑思维训练”规避监管,作业帮学习机诱导下载第三方平台,威胁未成年人信息安全。

要重建教培行业消费信任,需政策与执法双向加压,促进行业转型。2021年以来,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教培行业进行多轮整治,但罚款金额相比企业营收仍显轻微,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好未来与作业帮的转型路径揭示行业通病:过度依赖资本,忽视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教育科技的核心应是“教育”而非“科技”,企业需回归用户真实需求,重塑信任。

3.15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日,也是教培行业反思契机。只有将用户价值置于资本之上,以透明、诚信、责任重塑行业伦理,才能让教育回归初心。

(文章来源:产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