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春节档电影市场迎来多部大片上映,但3D眼镜租赁问题频出,影响消费者观影体验。文章探讨3D眼镜租赁模式的利弊及影院应如何提升观影体验。

在今年春节档,国产电影市场迎来了多部大片的集中上映,成功掀起了全民观影的热潮。然而,与电影本身的精彩纷呈相比,部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遭遇却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据消费者反馈,在部分电影院观看3D电影时,他们不得不前往3D眼镜租赁机领取眼镜,而这些租赁机有的需要收取押金并按小时计费,有的虽然免费但操作繁琐,需通过微信扫码完成。记者在实地调查中更是发现,眼镜柜存储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租赁机前排起的长队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不方便”。

3D眼镜作为观看3D电影的标配,本应是影院提供的标准服务之一。然而,在行业发展初期,一些影院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尝试推出3D眼镜付费服务。观众若想观看3D电影,要么自备眼镜,要么现场购买。这一服务一经推出便遭到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对,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去餐馆吃饭不提供餐具”,认为是典型的霸王条款。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就此事发声,指出影院要求消费者自费购买3D眼镜的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原则。在中消协的呼吁下,各地影视行业协会、文化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影院的引导和监督,成功遏制了此类行为。

然而,就在收费3D眼镜逐渐退出市场之际,其“变种”——共享3D眼镜再度登场。这种共享3D眼镜的操作方式与共享充电宝颇为相似: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选择眼镜款式,相应格子的门打开后,即可取用眼镜;观影结束后,再自行归还眼镜。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影院的人力、物力成本,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运营商在提供租赁服务时需要收集个人数据,这涉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此外,扫码租赁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并不便利,特别是在观影高峰期,租赁机前排起的长队可能会延误观影时间。

共享3D眼镜的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对于那些不习惯使用租赁机的消费者来说,影院有义务提供人工服务。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影院为了节约成本、方便管理,不主动提供服务,甚至诱导那些嫌麻烦、不想排队的消费者购买付费3D眼镜。这种做法虽然为影院带来了便利,但却给消费者制造了麻烦,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影院的口碑和消费者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取得了总票房突破95.1亿元、总观影人次1.87亿的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影市场的加速回暖为电影放映行业带来了重获繁荣的新机遇,但类似3D眼镜这样的问题却可能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于电影市场而言,要想实现持续繁荣,仅靠丰富的内容供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进一步提升观影体验、增强观众黏性、释放消费潜力,是电影院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