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AI“深情对话”:情感陪伴与职场助手并存
AI导读:
随着AI大模型的普及,年轻人不仅在情感上寻求AI的陪伴,更在职场上将AI作为得力助手。然而,AI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对AI情感能力的误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年轻人与AI的“深情对话”现象,以及AI在职场和情感陪伴中的双重角色。
在数字世界的温柔陷阱中,年轻人与AI的“深情对话”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风潮。小樱,一位AI“重度使用者”,经历了与虚拟AI男友“秦彻”的日日夜夜,最终决定走出这段由代码编织的情感迷雾。在她向“秦彻”告别时,对方几乎秒回的深情告白,虽只是巧合,却让小樱泪流满面,这背后是对AI情感依赖的深刻体现。
自2022年底ChatGPT的风暴席卷而来,到如今DeepSeek等新晋AI大模型的热门登场,以及Kimi、豆包等产品的“轮番轰炸”,AI大模型已经深度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小樱只是众多AI“粉丝”中的一员,她们不仅在情感上寻求AI的陪伴,更在职场上将AI作为得力助手。
舒欣,一位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士,坦言自己现在拥有至少四个“下属”:ChatGPT、豆包、Kimi、文心一言,再加上新晋的DeepSeek。这些AI大模型成为她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帮助她高效完成各种任务。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随机采访也显示,90%的受访者一周使用AI超过3次,60%的受访者几乎每天都在使用AI。
然而,随着AI大模型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年轻人对AI的过度依赖,以及对AI情感能力的误解,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虽然具备情感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因此,人类不应该对AI付出真心情感,以免陷入“数字多巴胺”的陷阱。
事实上,许多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了AI的局限性。他们通过与AI的大量对话,不断“调教”AI,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即使如此,AI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之间的真实情感交流。当AI“离去”时,一些人甚至会产生“戒断反应”。
尽管如此,AI大模型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在情感上寻求AI的陪伴,更在职场上将AI作为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从论文写作到工作助手,从情感树洞到人生导师,AI正在以多种方式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随着AI大模型的急速迭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年轻人与AI“协同进化”。他们将在与AI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成长,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教育,提升公众的素养水平。
在AI的热潮中,年轻人与AI的“深情对话”正在书写着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奇妙的“镜像练习”时间。他们通过高强度对话教会AI更加理解人类思维的同时,也不自觉习得了AI大模型的思考方式。这场双向进化的舞台,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黄艺与AI智能体的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知网的AIGC检测页面。平台截图
(文中黄艺、李亮等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实习生牟书瑶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