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动力电池市场面临双重压力: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稳固,车企自有电池产能崛起。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选择细分赛道、储能市场或出海建厂等差异化路线求生。未来行业洗牌将加速,二线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市场竞争。

在动力电池市场,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两大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形成强大壁垒;另一方面,车企自有动力电池产能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这种“双面夹击”的局面,使得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产业洗牌在所难免。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不得不寻求变革之路。它们或选择细分赛道,通过差异化竞争来避开头部企业的锋芒;或押注储能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或出海建厂,拓展国际市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考验下,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演绎着“向死而生”的生存哲学。

市场份额分化加剧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2021年至2024年,尽管动力电池装车量从154.5GWh增长至548.4GWh,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却从67.3%进一步增长至69.82%,形成明显的“两强格局”。相比之下,二线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三成左右,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头部企业与“腰部”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分化现象愈发严重。以2025年1月为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8.25GWh和8.88GWh,市场份额分别为47.08%和22.90%。而排名第九和第十的极电新能源和正力新能,市场份额仅为1.50%和1.06%。这种市场份额的极端分化,进一步加剧了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压力。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坦言:“在动力电池行业,我们连‘内卷’的资格都没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强格局非常显著,除了市场份额以外,只有这两家企业最赚钱。其他企业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目前也各有各的难处。”

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困境在财报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预计2024年将出现净亏损,亏损范围为2.6亿元至3.2亿元。同样,动力电池企业鹏辉能源的经营业绩也由盈转亏,预计2024年度净亏损为1.65亿元至2.32亿元。这些企业的亏损与市场竞争加剧密不可分。

除了头部企业的挤压外,车企自有电池产能的释放也为市场竞争的加剧“添了一把火”。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15名榜单中,已有多家车企自有品牌进入,进一步挤占了二线厂商的“二供”份额。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动力电池行业仍将处于加速淘汰期。在此期间,头部企业将凭借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占据优势;而车企自有品牌亦将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使得二、三线厂商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

差异化路线求生

在“强者恒强”的格局下,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突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行业洗牌将加速,通过差异化路径求生、进行技术革新与出海拓展市场空间将成为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突围的关键。

例如,蜂巢能源以短刀电池技术见长,在短刀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力神电池则把抢占低空赛道作为其抢占市场的突破点,致力于半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多氟多正在研究新的锂电池回收路线,尝试开发电解质或正极材料的再生技术;欣旺达以快充技术见长,已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多个生产基地,并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

此外,一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还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东南亚等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尽管面临资金压力和本地化成本挑战,但这些企业仍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以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转向储能领域或出海布局并非易事。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方面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这使得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灵活性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关键词:动力电池、二线企业、市场份额、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