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但利润下滑,价格战激烈。2025年,汽车产业需通过智能化重构竞争逻辑,全球化打开价值空间,反内卷求变。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合并重组,智能化技术普及,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车企技术反向输出,行业向价值创造转型。

近段时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集团”)合并重组的消息不绝于耳,这被视为国内汽车产业整合重组、寻找新突破的重要信号。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100万辆,但全行业利润率同比下滑8%,超200款车型卷入“价格战”,单车平均降价幅度达9.2%。2025年,在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如何发展?答案或许在于“走出一条重构商业模式的新路”。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汽车行业打“价格战”没有未来,要打就要打“价值创新战”。清华大学教授赵福全认为,“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而差异化是产品的第一竞争力。”头部车企已有清醒认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和工业大脑,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现今,我国汽车行业已构建起智能化的生态网络,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发力。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能驾驶的元年。此前,受成本和技术制约,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主要应用于20万元以上车型。但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比亚迪自研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天神之眼”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惠化。同时,长安汽车也联合多家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在智能驾驶层面开放合作。

此外,加速补齐“车规级芯片依赖进口”短板也至关重要。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华山系列芯片已实现量产,这些创新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在供应链方面,半固态电池、大容量增程式系统等技术并行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随着车企与供应链企业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生态,智能驾驶技术进入“技术普惠”与“生态重构”双轨并行阶段。以智能化技术为底座,以运转顺畅的供应链体系为配套,中国汽车产业构建了完整的智能网联产业化体系。但从未来趋势看,整合求变才能让汽车产业打破内卷僵局。

东风汽车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战略重组,长安汽车集团或将并入东风汽车集团,标志着汽车央企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优先”。同时,民营车企市场化并购重组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极氪科技集团完成对领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及注资,交易金额近百亿元。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0.7万辆,同比增长22.8%。中国汽车品牌以质促量,加速迭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车企在国际车展上大放异彩,奇瑞汽车全年出口量达114.4万辆,同比增长21.4%。

从汽车大国转变成汽车强国,不仅要追求销量、规模的全球第一,更要在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到全球领先。比亚迪、吉利、小鹏等企业通过技术反向输出,实现了角色转变和实力跃升。同时,中国车企也逐渐取得国际标准“话语权”,共同研制的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提案已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功立项。

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反内卷”为支点,撬动一场涵盖技术创新、生态重构、制度变革的全面跃迁。这是一场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中国汽车产业将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生态。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为争夺市场份额,车企纷纷降价,甚至亏本销售,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内卷降低了行业整体利润率,削弱了国际竞争力,阻碍了转型升级。因此,反内卷、重构行业新生态势在必行。

广汽埃安通过“EV+ICV”双核战略,将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耦合;长城汽车深耕越野细分市场,坦克300蝉联硬派越野销量冠军。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块”,向全行业开放换电技术标准;比亚迪宣布刀片电池专利免费开放。这些企业正在重构价值创造逻辑,建立更高级的竞合关系。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