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发展预期目标设定备受关注,专家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或设为5%左右,CPI增速目标或调整为2%。同时,随着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国际收支有望保持基本平衡,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中国。

  发展预期目标如何设定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围绕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挑战。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聚焦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25年全年经济增速或设定为5%左右,CPI增速目标可考虑从过去多年的3%调整为2%,但应更具刚性。随着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25年全球资本或将重估中国科技,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中国。

  经济增长目标或设在5%左右

  经济增速不仅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更是就业质量、工资水平、创业活力和发展信心的综合体现。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了5%的增长,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25年能否继续保持这一增速,全国两会上将如何确定全年目标,备受瞩目。

  受访专家认为,着眼长期目标,要努力争取实现5%左右的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要求2021~2035年GDP年均实际增速必须达到4.73%,“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实际增速目标或设在5%~5.5%之间。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符合我国2035年人均GDP远景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的基础。

  就业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测算,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可增加约250万人。从稳就业的角度,需要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

  省级地方两会经济增速目标计划也对研判全国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起到参考作用。据赵伟团队统计,31个省份加权GDP目标与2024年基本持平;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经济增长目标均设定在5%左右。

  CPI增速目标或下调

  今年初,省级地方两会上,各地将202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目标由上年的3%左右一致下调为2%左右,引发广泛关注。

  多位专家预测,2025年全国CPI预期增速目标或将调整为2%左右。如果这一预期兑现,将是自2004年以来该目标首次低于3%。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从过往经验看,我国设定CPI上涨3%左右的目标,更多是为了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但最近几年物价持续低位、需求不足,政策逻辑需要从“防通胀”转变为“促回升”,下调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宏观经济的价格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消费品价格和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的讨论将成为热点。

  助力国际收支稳定

  每年全国两会设定的主要发展预期目标中,都会强调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24年我国国际收支克服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持基本平衡。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国际收支运行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增多。

  国际收支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大类别构成。2024年,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为7679亿美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赵伟认为,虽然今年外部环境发生一些变化,但近三年我国产业布局已不断优化。今年进出口发展的关键词将是“促稳提质”。

  伍超明预计,2025年国际收支整体仍将保持基本平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稳固,产业竞争力强;另一方面,我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有望吸引外资流入。

  “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内循环”“强化外贸多元化和产业链韧性”等有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