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新春,一场中国式创新的技术革命悄然改写资本市场叙事法则。港股市场经历大幅上涨,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显著。本文探讨港股技术性牛市的新动向,分析中国AI产业应用前景及港股未来走向。

历史总在无声处惊雷,2025年的新春,一场属于“中国式创新”的技术革命悄然改写了资本市场的叙事法则。

当Deep Seek R1以不足600万美元成本撕开GPT-4o的算力铁幕,当引爆春晚的宇树人形机器人线上首发“一机难求”,中国科技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资本市场的镁光灯骤然转向东方。

从1月13日低点起计,恒生指数最大涨幅超过20%,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超过37%。继“924”之后,港股市场再度叩响技术性牛市的大门。(来源:Wind,截至2025.2.21)

阶段性大涨之后,今日的市场迎来首个重大“分歧”,港股的持续性怎么看?本轮港股技术性牛市又将走向何方?

01 对比“924”,本轮行情有何异同?

从“情绪修复”到“叙事转折”

相较于以宏观政策刺激预期为主导、带来脉冲式情绪修复的“924”行情,本轮港股行情的核心动能则更为深远,源自技术革命与产业共振,是有关大国叙事的一次重要转折。港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AI革命+估值修复”双轮驱动下的中国资产价值重塑。

如果说本轮行情始于春节期间Deepseek-R1模型诞生后,因其低成本和开源模式引发对中国AI产业应用前景的重估,那么市场情绪的点燃则得益于诸多契机,包括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加速AI应用矩阵成型等。

在这一进程中,三类中国资产崭露头角:一是应用层,AI普惠之下,中国AI应用层有望呈现“寒武纪大爆发”;二是终端,AI终端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前夜;三是算力,作为“硬科技”的底座,底层算力是产业线索中的确定性所在。

德银“China eats the world(中国吞噬世界)”的研报虽看似石破天惊,但港交所的交易大厅里阿里巴巴、腾讯、中芯国际等科技巨头的表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中国科技巨头正在蜕变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未来与成长。

国际资本显然已经捕捉到了这种范式转换,恒生科技指数领涨全球重要指数,这不仅是低估价值的回归,更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新丈量。(来源:Wind,万得口径—全球重要指数,截至2025-2-24)

港股既有互联网巨头的生态护城河,也有半导体龙头的国产替代雄心,更在鼓励与开放的态度中孕育着下一个DeepSeek式的颠覆者。

这个中国新经济“桥头堡”的新质生产力浓度,正将过去几年“低估与红利”的价值洼地,推向“AI与科技摇篮”的浩瀚星辰大海。

02 追本溯源,本轮行情又将走向何方?

站在当下,市场历经一轮大幅上涨后,共识已从“怀疑”渐趋“一致”。但市场走势本就非线性,而任何大级别逻辑的推进皆是在一波三折中前行。

中金公司认为,短期节奏上,港股后市的表现取决于行业本身的催化剂、技术上的透支程度、资金面的“后劲”、其余宏观层面的变化等因素。

对于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板块而言,首先需要的是一轮重估与觉醒。而认知的再定价作为中长期的关键步骤,其逻辑仍在延续。

市场同时交易着确定性与预期。

论“现实”——港股的三大长周期均已越过冰点、触底回升

从流动性周期看,全球宽松政策共振依然延续。就估值周期而言,恒生科技指数不构成较大的压力。再看盈利周期,港股盈利仍处于底部回升阶段。随着政策不断发力,新周期的信号或许已然亮起。

谈“梦想”——一切始于AI突破,却不止于AI突破

从长远视角来看,国产AI的崛起是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实力的重新考量与定价,是中国科技在全球舞台上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有力证明。

港股市场以其独特的离岸属性,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的最佳纽带。参考美股“七巨头”在AI浪潮中创造的万亿市值传奇,港股科技龙头的估值体系或许才刚刚打开向上弹性。

站在2025年的春天,当DeepSeek的技术浪潮涌向香江两岸,在政策与技术的交汇处,港股的未来正在被重估。

恒生ETF与恒生科技ETF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当下的短期价格博弈,更在逐步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绕不开的话题。

此刻的港股市场,维多利亚港的晨雾正在散去,承载着大国创新实力的巨轮,已经鸣响驶向AI革命“深水区”的汽笛。(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分歧日”之后,港股技术性牛市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