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产业蓬勃发展,专家解读投资新机遇
AI导读:
中国AI产业正蓬勃发展,从技术革新到产业应用备受瞩目。专家指出,中国在语言和科技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投资方面存在挑战。建议关注硬科技领域,遵循产业发展逻辑投资,关注交叉学科,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机遇。
在AI技术迅猛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当下,中国AI产业正引领时代潮流。从技术革新到产业应用,从市场投资趋势到未来发展蓝图,众多议题备受瞩目。在技术领域,中国语言大模型正逐步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产业布局方面,企业本地化部署蔚然成风,背后蕴含着智能平权、数据安全等多重考量。投资市场随着AI的推进,算力投资争议频现,市场重心在硬件、软件及云端间徘徊。这一系列动态既展现了中国AI产业的勃勃生机,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挑战。
券商中国记者专访了申万宏源研究总经理助理、TMT总监、首席分析师刘洋。刘洋指出,机器人、哪吒、黑悟空、半导体、ADAS等新兴技术的涌现,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软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已能与世界平视。然而,国外投资理论难以充分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价值,仅凭上市公司股价会低估中国的科技进步。
在投资策略上,刘洋建议遵循产业发展逻辑,关注交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因渗透率低而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硬科技投资应被优先考虑,在东方经济结构中,硬科技在财务表现上更符合传统金融框架。投资者可选择各领域代表性大公司股票,或根据市场热度选择热门领域的股票及基金产品。
中国软科技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券商中国记者:您是否使用过Deepseek等工具,体验如何?
刘洋:我使用过这类工具,包括豆包、Kimi等。在中文处理方面,如解答数学题、创作小说,中国语言大模型已达国际水准。这些工具具备强大的多轮推理能力,现在甚至可以像与心腹、实习生交流一样,提供深入细致的回答。有人甚至用它做游戏,遇到问题能自动生成代码。但从专业角度看,它牺牲了一定时间以换取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的平衡,还存在幻觉和精度问题。
券商中国记者:AI热潮中,企业本地化部署趋势如何看?对AR产业链有何影响?
刘洋:在DeepSeek等MLA、MoE模型出现前,市场认为AI大模型越贵越好。现在本地化部署成为可能,一是智能平权降低了成本,二是解决了数据在云端的安全顾虑。技术层面,DeepSeek云端参数调优良好,但有些厂商在解决多用户并发接入应答问题时发现,超越现有云版本很难。无论科技巨头还是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之前模型的局限性,需要本地化数据源满足个性化需求。
券商中国记者:外资研报称中国AI迎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您如何评价?
刘洋:1957年“斯普特尼克事件”加剧了美苏竞争。该研报作者看待中国和亚洲市场有其特殊性,但确实意义重大,与2023年初OpenAI发布GPT-4类似。我们去年就认为中国科技已很强,只看上市公司股价会低估中国科技水平。机器人、哪吒、黑悟空、半导体、ADAS等技术的出现,均证明了中国在科技和软实力方面的巨大进步。
券商中国记者:请用简短话语总结AI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影响。
刘洋:可概括为“东西合璧”,借鉴分享全球成果;“智能平权”,共享科技便利;“科技笑谈”,从制造优势到平视世界,再学习发展。
技术变革传导迅速且自下而上
券商中国记者:DeepSeek出圈后,算力相关公司股价下跌,您如何看待?对算力投资有何判断?
刘洋:海外GPT-2、GPT-3发布时,算力争议就很大。AI发展后,市场担心高端算力售价受影响,但中低端算力需求乐观。AI训练像足球比赛,算法优化虽可能减少前期训练算力需求,但推理、算网和实时计算等算力需求会增加。因此,我们对算力需求持乐观态度。
券商中国记者:DeepSeek发布后,投资市场从硬件转向软件端和云端,这是趋势吗?
刘洋:这种转变很自然,应用普及速度快,政府推动,产业规模扩大。从投资角度看,这是正常现象,但需注意应用普及后会产生新的算力和算网需求,推动应用落地。整个过程动态变化,算力与应用之间如钟摆来回摆动。
券商中国记者:AI产业链投资复杂,变化快。您能介绍下其发展周期、机会和未来方向吗?
刘洋:科技领域技术变革传导迅速,自下而上,产业链环节短。AI产业链先发展算法,再算力,最后应用。建议关注硬科技AI领域,如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应用和端侧算力相关的软硬件、互联网领域也有机会。
按照产业发展逻辑投资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AI大模型未来3-5年发展趋势怎么看?有哪些机会?
刘洋:AI发展超出预期,未来3-5年,建议关注硬科技领域,国内制造业有优势。5-10年,关注更底层学科,如医药AI、材料研究等。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中国科技发展有信心,信心来源是什么?
刘洋:我从事数学物理化学、编程、ICT等,后学习财务、经济、经管知识。国内科技发展追求全民普及,所有公司都能受益。我们提出“东西合璧、世界领军”等观点,尝试回答这些问题。DeepSeek等科技现象是产业和竞争力的必然。
券商中国记者:对于抓住科技产业投资机会,您有哪些建议?有哪些风险?
刘洋:风险包括与西方理论框架不匹配、波动风险。投资建议一是产业思维,按产业发展逻辑投资;二是关注交叉学科领域;三是优先投资硬科技。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