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概股回流香港成为市场热点,香港特区政府表示要迎接中概股回流,强调香港是首选上市地。中概股回流路径备受关注,港股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中国资产重估已经开始,港股市场有望承接并替代美股流动性。

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热点。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4月13日表示,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00388.HK)做好迎接中概股回流的准备,强调香港必须成为中概股回流的首选上市地。

中概股回流的路径、企业准备及港股投资机会备受市场瞩目。业内预计,中国资产重估自2024年9月起将继续主导港股行情,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扰动全球市场,但港股长期向上趋势未改,香港交易所有望受益本轮中概股回归。

澄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勤透露,近期中概股二次上市问询增多,部分原计划赴美上市的企业转向香港。高盛在与投资者电话会议中提到,美国投资者持有约8300亿美元中国股票,中国亦持有1.7万亿美元美国资产。香港“二次上市”选项将为中国企业提供缓冲。

香港欢迎资金、人才和企业

陈茂波指出,在全球市场前景不明朗下,香港背靠祖国,在“一国两制”制度下更显稳定和吸引力。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及耐心资本愈发重视香港市场,科技企业亦希望以香港为基地拓展国际市场,特区政府将加速吸引境外资金、人才及企业来港。

中概股回流港股方式多样,包括美国私有化退市后新申请香港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及双重主要上市等。其中,二次上市流程简便、时间短,合规要求豁免多项;双重主要上市则要求符合香港所有上市规则,可纳入港股通。阿里巴巴(NYSE:BABA/09988.HK)、网易(NASDAQ:NTES/09999.HK)、京东(NASDAQ:JD/09618.HK)等中概股已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分析,当前中概股回流香港趋势加速,特别是在中美关税摩擦升级背景下,香港成为中概股首选地。港股市场活力增强,港交所股价大涨。

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表示,这对港股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中概股将直接增加港交所上市数量和交易量,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中概股回流机遇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在电话会议中提到,约120只中概股在美国上市交易,23家公司是MSCI中国相关指数重要成分股,其中19家已完成两地上市并在港股市场保持活跃交易。这些公司积极布局“备用市场”对冲风险,美股退市后香港市场交易身份将成为估值锚点。

王滢表示,这23家公司在美国日均成交量约80亿美元,占全球交易量约68%,港股市场贡献约30%。若发生极端情况,短期内交易量可能流失。但多数投行认为,长期看香港市场有能力承接并替代美股流动性。

多位美国公募基金投资经理表示,仍在积极交易中国相关股票,但部分海外基金只能买入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不过,若内地监管机构进一步放宽两地上市公司纳入南下资金渠道,南向资金将成为稳定港股流动性的重要力量。

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中概股已率先在香港进行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于2024年8月由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9月纳入港股通,交易活跃度提升,吸引更多内地投资者。

港股IPO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持续回暖。据德勤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交易所15只新股上市,累计集资182亿港元,同比增加25%及287%。港股市场正吸引更多资金和企业,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余丰慧建议,企业需关注合规调整、资本结构优化及市场风险评估,满足香港上市规则,制定应对中美政策变动的应急预案。

温天纳认为,港股市场成交和交投与美股仍有差距,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属性和市场环境灵活选择上市模式。

投行人士表示,现阶段中概股回归优先考虑港股,因香港拥有成熟上市机制与确定性先例,是低风险、低成本的选择。回归香港上市为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人结构、更贴近母国用户、提供更便利交易时间。

中国资产重估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希望港交所上市流程更透明化、更优化,将以更快审批流程处理来香港做H股上市的A股公司申请。自2024年9月底起,外国投资者重新关注中概股。

关于CDR(中国存托凭证)承接中概股,李勤表示,通过CDR回A股上市的中概股仍属少数,CDR上市易带来“套现担忧”。9号机器人成为首家港股上市后通过CDR回归A股主板的公司,保持相对完整股东结构。CDR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开放。

头部投行人士表示,A股审核把关严格,上市节奏难把握,港股对符合资格二次上市企业而言仍是更优选项。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国资产重估开始。陈翊庭称,香港交易所在过去25年经历巨变,包括内地企业大量上市、互联互通机制推出。她关注到近期中国资产重估,认为这只是开始。展望未来,港交所将优化交易平台,满足投资者需求。

余丰慧表示,预计中概股回流将显著利好港交所,提升其市场地位。温天纳提醒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关注与内需相关的农业、食品饮料、医药等板块及高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投资机会。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