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投服中心维权模式获认可,民事追偿体系不断完善
AI导读:
中证投服中心持续聚焦资本市场重大典型案件,形成维权模式。监管层面“零容忍”,司法层面诉讼效率提升,投资者维权意识增强。民事追偿体系不断完善,将对资本市场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潘玉蓉
近年来,中证投服中心持续关注资本市场重大典型案件,如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资金占用等,形成了包括支持诉讼、代位诉讼、代表人诉讼在内的维权模式,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在证券时报第16届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专家研讨会上,中证投服中心投教部总监陈陵虹指出,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民事追偿体系正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监管层面展现出“零容忍”的态度。证监会在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上强调,将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措施文件,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制度机制,确保市场公平、公正、公开。
在特别代表人诉讼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中证投服中心可受五十名以上投资者委托,作为代表人参与证券民事诉讼。这一制度的“默示加入、明示退出”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诉讼参与率,成为资本市场追偿的强大工具。
其次,司法层面诉讼效率显著提升。各地法院正在加大“示范判决”力度,加速同类案件批量化解,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敬畏规则。中证投服中心将进一步深化“示范判决+纠纷调解”联动机制,扩大投资者受益范围。
最后,投资者依法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过去,投资者往往被动受损而很少主动维权。如今,一旦有上市公司处罚信息发布,中证投服中心的热线电话便应接不暇,投资者咨询如何维权的问题占比高达90%。投资者“用脚投票、用手维权”的意识正逐渐加强。
陈陵虹表示,上述三方面的趋势将对资本市场生态、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专门的投保机构,中证投服中心在诉讼维权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案件的审理效率仍需提高,建议最高法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为维权诉讼提供明确法律依据。此外,投保机构诉讼的公益属性尚不明确,高额诉讼费用限制了其作用发挥,建议推动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政策文件,明确其公益属性,实现诉讼费用“缓、减、免”。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