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下免税概念股走势异常,中国中免等成市场焦点
AI导读:
四月,中美关税战升级,A股普遍跳水,但中国中免等免税概念股却逆势大涨。关税战下,免税概念股独领风骚,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市场逻辑?中国中免等免税运营商的业绩和股价走势又将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江虹北京报道
四月的免税概念股走势颇为异常。4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全球加征关税,A股普遍跳水,但中国中免(601888.SH)、王府井(600859.SH)、众信旅游(002707.SZ)、海汽集团(603069.SH)等免税概念股却逆势大涨。
免税概念龙头股中国中免的股价在4月8日飙升7.45%,随后两日也维持高位。然而,好景不长,中国中免股价又突然连降,投资者对关税战下免税运营商能否获益产生分歧。
在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咨询了多家免税运营商,得知其业务不受关税影响,税差越大,越能吸引游客购买,生意反而越好。
关税战下,免税概念股独领风骚,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关税战前,离岛免税遭遇困境。海南离岛免税为主的免税运营商2024年业绩不佳,几乎被资本市场抛弃。中国中免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6.3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44%。
然而,受益于离岛免税政策提升和疫情期间出境游受阻,中国中免业绩曾一度大幅增长。但随着2023年出境游恢复,海南离岛免税业务随之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海南旅客吞吐量增长,但离岛免税实际购物人次下滑,客单价持续走弱。这种旺丁不旺财的状况导致中国中免业绩萎靡。
但中国中免的困境却以意外的方式获得突破。美国政府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中美关税战持续加码升级,一众免税概念股突然获得市场青睐。
资本市场青睐免税概念股的逻辑在于:进口商品零售市场与免税市场税差加大,对免税运营商业绩增长构成利好。
不过,免税股的股价并未持续长虹,4月11日开始渐渐回落。传言有进口企业向海关部门咨询新关税安排,得到了不利于进口商的解读,这一传言传导到资本市场,引起新的抛售潮。
在第五届消博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咨询了参展的免税运营商,得知关税战对业务没有影响。离岛免税三税全免,目前这一政策并未改变。
有专家表示,这是中央政府对海南自贸港的支持。通过这个通道,可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压力测试。在自贸港的庇护下,海南离岛免税成难得的避风港。
实际上,中国中免的业绩支撑力并不只有离岛免税。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中,海南地区收入占一半,另一半则来自其他地区。受益于免签政策优化和国际客运恢复,北京、上海机场免税店收入增长显著。
作为免税业的龙头企业,中免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直采渠道。规模效应和集中直采模式强化了其成本优势。此外,中免还持续投资新业态和新场景,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未来,离岛免税市场仍有更大空间有待挖掘。中国拥有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些游客都可能是海南潜在的游客,也是离岛免税的顾客。如何吸引他们,提供更切合需求的服务和商品,是免税运营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