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寒冬持续,并购重组成破局关键
AI导读:
2024年钢铁行业寒冬持续,供需失衡未见改善,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滑。多家钢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不佳,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成为普遍选择。同时,并购重组预期升温,被视为解决行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4年,钢铁行业依旧深陷寒冬,供需矛盾未见根本性好转,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下滑,这一趋势从多家钢企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中得到了印证。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5家钢企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仅有2家公司实现了业绩预增;3家公司预计由盈转亏;12家公司净利润亏损幅度较2023年有所扩大;另有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敲响了警钟。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钢铁行业供需失衡问题日益严峻,导致钢材价格持续走低,成为行业盈利水平下滑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普遍共识。同时,并购重组也被视为解决行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重组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控制产能扩张,从而有效避免价格战。
实际上,中钢协曾多次呼吁推进行业联合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近期,不少钢企也纷纷表示将加大并购重组力度,积极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业内普遍认为,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预期正在升温,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然而,在重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重组整合风险、协同管理难题等。
一、业绩承压严重
近期,多家上市钢企相继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从整体情况来看,受供需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钢企业绩承压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一大特点。例如,本钢板材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亏损50.2亿元;鞍钢股份则预计亏损约71.09亿元。此外,马钢股份也公告称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5.97亿元。
这些钢企纷纷表示,受市场供需失衡、钢材价格低位运行、原料成本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企业正常利润空间持续受到严重挤压,生产经营压力巨大。
在申银万国钢铁板块中,已有25家钢企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仅有甬金股份和盛德鑫泰两家公司实现了业绩预增;而杭钢股份、中南股份以及西宁特钢等3家公司则预计业绩同比由盈转亏。此外,山东钢铁、八一钢铁和重庆钢铁等12家公司净利润亏损额较2023年有所扩大;武进不锈、新钢股份以及华菱钢铁等8家公司虽然保持盈利,但净利润较去年明显下滑。
二、降本增效与转型升级成共识
面对行业寒冬,钢铁企业纷纷寻求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之路。从产量角度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0.05亿吨,同比下降1.7%;生产生铁8.52亿吨,同比下降2.3%;生产钢材14亿吨,同比增长1.1%。尽管钢材产量略有增长,但整体需求疲软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纷纷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例如,部分上市钢企通过关停低效生产线、减少低端产品供给来优化产能结构;同时推动产品升级,增加高端钢材如汽车板、电工钢等的生产。
此外,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研发技术水平、节约人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普遍选择。
三、并购重组预期升温
在业内看来,并购重组是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控制产能扩张、稳定市场价格。同时集中度提升后,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的议价能力也将得到增强。
实际上,近年来钢铁行业并购重组案例屡见不鲜。近日,宝钢股份就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将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提升行业集中度。此外,沙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大型钢企也在积极寻求并购机会以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应对好反垄断要求、管理机制整合难题以及重组后的文化融合等问题都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
(配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观点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市场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