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新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迎来变革。电视大屏强势回归,用户活跃度提升;微短剧重塑内容生态,国内外市场发展迅速。但出海过程中面临文化差异等挑战,需精准研判形势,长短剧相互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变革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上,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成为热议焦点。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大屏与微短剧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指出,电视大屏正在强势回归,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而微短剧则以迅猛之势重塑内容生态,不仅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更在海外市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繁荣背后也伴随着挑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合规风险增加、技术革新压力巨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强调,行业需精准研判形势,推动长剧与微短剧优势互补,以实现全球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

  电视大屏价值回归,微短剧发展迅猛

  邓向冬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电视大屏价值的回归以及长剧和微短剧的发展态势。自国家广电总局治理套娃收费和简化看电视操作以来,大屏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缴费用户首次实现正增长。

  在电视终端销量方面,自2024年10月起,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连续增长,其中大尺寸高性能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更是暴增300%。邓向冬表示,这标志着电视大屏硬件的迭代升级,用户正逐渐回归电视大屏的视听场景。

  微短剧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全国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达2653部,累计超8万集,供给侧创作热情高涨。取得发行许可的微短剧作品数量同比上涨19.9%,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展现出强大市场潜力。

  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发展迅猛,出海成绩同样亮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邱章红指出,微短剧已成为中国出海的主力军,在欧美、中东、印度等地区广泛传播,未来面临更多机遇。

  但出海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某爆款微短剧在印度遭遇负面反馈,因剧本在文化和伦理方面冒犯当地。邱章红强调,微短剧出海需从源头改造,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触碰文化禁忌。

  长短剧相互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在当前剧集市场中,长剧仍是主体,但也受到微短剧的冲击。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分析了长剧与微短剧的发展态势及关系,指出微短剧的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长剧与微短剧在产业形态和内容形态上有显著差异。长剧面临制作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观看时间长等短板,而微短剧则具备这些优势。李京盛指出,长剧与微短剧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祝燕南强调,从业者需准确研判行业形势,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体制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点关注现实、革命、历史、科幻等题材,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行业创新。

  现场一位参会电视剧公司中层人员表示,得知国家有政策扶持后,公司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这为公司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促进了企业发展。

  创新创作方式,着重培养人才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表示,在逆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面临挑战。必须回归文艺创作规律,尊重人的主体性。以《我的阿勒泰》为例,通过讲述小而美的个体故事,融入家庭、女性成长等主题,用情感普适性规避价值观冲撞。

  王兆楠指出,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影视创作需追求更有张力的叙事和表达,让观众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滋养。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表示,科技驱动时代,行业需要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深度融合的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影视全产业链条,未来影视人才必须具备技术应用能力。

  赵依芳强调,以往支撑行业发展的影视剧组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迎接科技挑战,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否则将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