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缩减,国产电影崛起
AI导读: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近几年持续缩减,从2017年的38.7%降至2024年的15.1%。国产电影质量提升,特效水准长足进步,市场份额与票房收入显著提升,中国电影力量正崛起。
4月10日,国家电影局官网发布应对美升级对华关税的回应。发言人指出,美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错误行为,将进一步降低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的好感度。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同时引进更多国家优秀影片,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电影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事实上,从票房趋势看,近几年引进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已持续缩减。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2017年好莱坞影片内地票房份额约为38.7%,至2024年已降至15.1%;在引进片市场中,好莱坞影片份额也从2017年的83.68%大幅减少至不足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电影份额的下降并非发生在疫情期间,而是在疫情结束后开始显著减少。今年,两部与北美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影片《我的世界大电影》和《美国队长4》在豆瓣评分均低于6.0分,反映了好莱坞近年来的市场表现。
一位影院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失宠的根本原因是内容质量下滑。从供需角度看,好莱坞电影已难以满足国内观众需求,如故事内容套路化、与观众有距离感、难以引发共鸣等。”
好莱坞影响力减弱
统计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对电影行业造成重大影响,2020年引进片内地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但好莱坞电影在引进片中的份额在2020-2022年间仍保持在80%以上,直至2023年才开始显著减少至74.07%,2024年刚过60%。
拓普数据《2024中国电影产业年报》显示,2022年好莱坞为主的美国电影在内地上映27部,2023年增至40部,但票房占比下降。而来自日本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数量与票房占比在2022-2024年均实现双增长。
灯塔研究院《2024好莱坞影片内地市场观察》指出,高票房好莱坞影片多为头部IP续集或衍生作品,但整体票房较前作大幅下滑,特别是亲子家庭观众受众的影片降幅更显著。

过去十年数据显示,2014年前内地票房排名前十的引进片均产自好莱坞,但自2015年起,来自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影片进入榜单。例如2017年公映的《摔跤吧!爸爸》票房达12.99亿元,为买断片最高票房纪录。
引进片分为买断片(批片)和分账片两类。批片由国内引进方买断版权,国外片商不参与内地票房分成,多产自日本、印度、欧洲等地;分账片则按商定比例与内地发行方分成,多为好莱坞大片。
影院管理公司人士称:“批片风险较小,备受国内电影公司青睐。”
《年报》显示,2018-2024年批片占内地年度总票房比例上升,2018年为5.4%,2024年为9.6%;分账片占比自202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12%左右。2024年批片占比跃升至9.6%,票房收入增至40.8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冷凇表示:“亚洲电影市场正呈现多极化竞争态势,这种市场扩容符合文化多样性原则,也倒逼中国电影产业升级。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生态体系,确保中国电影原创能力与健康发展。”
好莱坞需自省
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市场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本土观众情感共鸣减弱;二是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特效水准提升。
万达电影方面表示,引进片受众消费习惯受疫情影响,加上部分进口片叙事手法传统、观众审美疲劳、国产片质量提升,导致引进片票房不佳。
电影制片人金妍说:“观众越来越关注本土题材,主要原因是本土题材更能引发共鸣。中国电影力量崛起,既有本土优势,也展现了中国自信。”
冷凇指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与票房收入下降,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如今我们已实现文化自信觉醒,构建了自主原创电影创作体系。”
随着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特效水准提升,好莱坞影片市场竞争力已丧失优势。以往仅凭特效、IP号召力为卖点的好莱坞影片难以迈过10亿元票房门槛。
冷凇表示:“东西方电影艺术对话互鉴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常态。好莱坞一直在学习中国,但过量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和价值观对我们自主电影体系与信心建立有冲击。需构建主体性电影工业体系,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创造新的电影可能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