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战”下,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
AI导读:
美国“关税战”下,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国内外双重挑战。光伏企业纷纷赶赴东南亚建厂规避关税冲击,但东南亚地区难以再成“避风港”。未来企业可能更多地转向中东和非洲地区布局产能。税率上升将推高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供应链价格可能调涨。
美国“关税战”阴云笼罩之下,中国外贸“新三样”之一的光伏产业面临国内外双重挑战。一方面,国内供过于求与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冲击企业利润。但资深人士认为,“关税战”并不可怕。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压由来已久,从昔日“双反”调查,到如今肆意加征“对等关税”。中国光伏企业越战越勇,投资布局版图遍及东南亚、美国、中东等地。
业界普遍认为,“关税战”没有赢家。美国本土光伏产品制造能力有限,尤其是在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高度依赖中国产能布局。若加征关税造成组件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美国光伏电站运营商成本。
全球分散化布局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压可追溯至2011年,彼时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决定征收高额关税。此后,打压手段不断升级。为规避关税冲击,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赶赴东南亚建厂,形成中国之外最大的光伏产业链聚集地。
东南亚曾是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美国的“跳板”,但2022年和2024年美国向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发起反规避调查和新一轮光伏“双反”调查,东南亚地区难以再成“避风港”。
过去一年里,上述四国遭遇新一轮光伏“双反”调查,部分企业生产受严重冲击。自2023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逐渐将投资目光转向美国、中东、非洲等地区。
美国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对东南亚国家征收较高关税。未来企业可能更多地转向中东和非洲地区布局产能,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光伏装机规模快速扩张,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占比逐年增加。
当前,中东市场光伏产能尚未规模化释放,但关税税率相对较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建议,光伏企业出海要多元化布局,警惕出海东南亚的历史在中东重演。
光伏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在美国调整全球贸易格局、推动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未来海外“投资+出口”能否继续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国内供需错配、制造企业承压、终端市场消纳和电力市场化带来的需求不确定性,也有待供需两侧发力。
美国难独善其身
中国企业已构建起全球最健全且最具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体系,而美国本土制造能力存在明显短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给予补贴,吸引中国光伏企业投资建厂,但仍不足以大幅提升制造能力。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美国电池产能不足是关键问题。截至2025第一季度,美国组件产能达50.5GW,本土电池产能仅2.3GW,约37GW的电池产能缺口需依赖进口。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美已形成共生关系。这一轮关税博弈中,美国难以独善其身。美国市场价格受政策波动影响,部分厂家库存产品被要求争抢发货,价格有上抬趋势。
税率上升将推高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供应链价格可能调涨以应对关税压力。关税暂停90天后,美国组件价格上涨可能性大,影响光伏电站运营商成本。
部分组件和辅材企业表示,当前关税影响相对有限,后续政策有待观察。晶科能源人士称,关税将导致组件成本增加,价格可能上涨,正在与客户沟通。
卓创资讯分析师表示,前期国内部分光伏玻璃头部企业在东南亚设厂,出口至美国。受关税影响,后期需求有缩减预期。就美国市场而言,2024年装机规模创历史峰值,但鉴于美国部分决策层侧重常规能源,需求存在下降预期。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