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联想、华为相继发布AI终端新品,将智能体与PC进一步融合。AI PC正迎来爆发期,但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接受度平淡,主要挑战在于上游供应链。随着产业规模化和技术升级,问题有望得到缓解。AI PC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

  科创板日报》5月11日讯(记者黄心怡)近日,联想、华为相继发布AI终端新品,将智能体与PC进一步融合,标志着AI技术在个人电脑领域的深入应用。其中,联想发布了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以及搭载该智能体的AI PC、AI手机和AI平板等。华为首款鸿蒙电脑也接入了小艺智能体,实现了AI助手在电脑端的首次亮相。

  自2023年起,从芯片厂商到终端品牌均积极布局AI PC赛道,产业动作频频,AI PC正迎来爆发期。然而,尽管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接受度仍显平淡,主要挑战在于内存、芯片等上游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优化,预计产业链需要2-3年时间逐步成熟。

  联想中国消费PC及平板事业部总经理李伟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海外标准化路径不同,国内AI PC生态呈现碎片化特征,导致AI PC概念淡化。他指出,市场上存在概念混淆问题,部分厂商以搭载NPU芯片为卖点,但消费者购买后并未感受到明显的AI功能提升。

  此外,AI PC产业链也存在现实瓶颈,如上游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优化方面尚未到位,且目前采用的芯片价格较高。李伟昌以内存为例,指出大模型占用较高内存,可能影响设备速度。但他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产业规模化和技术升级,问题将得到缓解。

  IDC中国分析师许悦认为,AI PC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增长迅速。她表示,PC供应商已引入专门用于AI的神经处理单元(NPU),算力迅速升级,能更高效地运行AI任务。联想内部数据显示,高端机型AI功能激活率正在上升,表明中高端用户接受度正提升。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高度重视AI业务,亲自查看中国区AI PC的活跃情况。同时,智能体与PC的融合正成为科技厂商重点探索的方向,联想、IBM等厂商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和工具平台。

  李伟昌判断,智能体作为人机交互入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未来可能在一台设备上搭载多个功能各异的智能体。这一转变或将重塑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从以应用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为中心。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智能体设备”仍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清晰的产品形态。AI落地的探索已延伸至轻型设备,但这些设备尚存局限。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AI PC出货量已达580万台,预计2025年将占大中华区PC出货量的34%。

  参照以往产品升级周期规律,大概在2-3年内,整个产业链将趋于成熟。随着上游成本优化,特别是芯片价格的下降,AI PC的全面普及将创造有利条件。许悦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降低,AI PC的市场渗透率将持续快速提升。

  现阶段,AI PC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智能办公等,未来则有望拓展至教育、出行、娱乐、健康等多元化场景。此外,本地化部署成为重要趋势,以解决云端AI部署面临的高运营成本、数据隐私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