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酱酒行业阵痛:门店冷清,中小酒企面临淘汰
AI导读:
茅台镇酱酒生意降温,门店冷清,近50%酱酒销售店铺关门。中小酒企为维持生计拉低销售底线,部分已停产。仁怀市整改近600家“小散弱”企业,酱酒行业回归理性发展,品牌集中度加强。
“现在茅台镇酱酒生意没法和以前比。四五年前来投资咨询酱酒生意的人络绎不绝,每家门店基本上都有五六个人在里面咨询贴牌与基酒收购,但现在这些门店基本已无人光顾。”茅台镇本地网约车司机李黔(化名)说道。
3月中旬,茅台镇飘起蒙蒙细雨,骤然降温的天气让当地人抱怨连连。而与天气一同降温的,还有茅台镇曾一度火热的酱酒生意。3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走访茅台镇迎宾路、长征路等酱酒一条街发现,部分店铺已经停业并转让。据记者在茅台镇走访期间不完全统计,一条街道十余家店铺中,近50%酱酒销售店铺关门,其中近30%已张贴转让信息。
酱酒行业的“阵痛”已持续数年,伴随着茅台镇产能的过度开发以及消费力减弱,曾一度风光的酱酒行业如今风光不再。作为酱酒风向标的贵州茅台也在这阵“阵痛”中受到一定冲击。据今日酒价数据,53度飞天茅台(原箱)批价已从去年同期的2955元/瓶下滑至当下的2225元/瓶。反观曾一度蹭酱酒“流量”起家生存的中小酒企,在酱酒热“退烧”之下,未来的境遇如同“开盲盒”。
“消失”的门店与酒厂
走在茅台镇长征路的酱酒一条街上,路旁的酱酒门店都敞开大门迎接来往的顾客。而与这样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店内除销售人员外空无一人。“冷清”,或许成为描述这里最恰当的词汇。
李黔看着街边林立的酱酒销售门店说道:“这条街算是茅台镇的核心区域之一,以前非常热闹。在2021年左右,基本上我每天都要在这条街来回走好几趟,经常会堵车。但现在酱酒卖得不好了,很少有人来选酒,门店也冷清了不少。当然,也不堵车了。”
如果说门店冷清成为茅台镇酱酒市场的常态,那么部分店铺关门转让则从另一面反映着茅台镇酱酒行业现状。部分中小酒厂已停产,门店倒闭,员工转行。
中小酒厂为维持生计不断拉低销售底线与散酒价格。走在茅台镇的三渡路上,沿街门店的广告牌上,“一瓶也能定制”的宣传语被标注在显著位置。
酱酒热期间盲目扩张,很多中小酒企扩产。但酱酒从酿造到上市的生产周期约3—5年,因此酱酒热初期扩产的隐雷在2024年相继爆发,导致终端难以销售,仓库难以承载。
起订量的降低仅仅是酒厂拉低底线以适应当下酱酒生存环境的一个缩影,散酒价格下降也成为印证当下行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在茅台1915广场附近销售散酒的店铺中,曾一度动辄高达百元的散酒最低价格触及30元/斤。
集体清退“小散弱”
无论是部分酒厂、门店关停倒闭,还是起订量与散酒价格打破“底线”,其背后不仅是协会出于环境保护从政策端清理“小散弱”企业的被动选择,同时也是酱酒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仁怀市发布《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送审稿)》,整改茅台镇近600家“小散弱”企业。经过整改,仁怀市白酒企业减少到868家,先后清理退出白酒企业632家。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指出,贵州省有关部门为保护酱酒核心产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信任度,关停部分环保不达标或质量不达标的中小酱香酒企。
伴随着酱酒赛道回归理性,酱酒销售收入与利润增速也逐渐放缓。2021—2024年,酱酒销售收入从1900亿元增长至2400亿元,但增速逐步放缓。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酱酒利润层面。
产能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小酱酒企业停产与减产严重。不少中小型酱酒企业直接停产。
优质资源集中化
在行业整顿的影响下,伴随着此轮酱酒赛道停产潮,品牌集中度加强。与中小型酒企动辄关停酒厂不同的是,头部企业在产能上虽受影响出现一定收缩,但由于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够支撑其穿越周期。
贵州茅台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产能建设与投放,茅台会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原辅料供给、工匠队伍配备等因素,结合市场情况,科学有序推进。
当前酱酒正处在品牌化和头部化的分化过程中,酱酒市场也在扩容。头部酱酒品牌稳定地扩产增产,也是为了抢占未来的市场地位和份额。
如今,当关停潮来袭,尽管面临优胜劣汰,但在激烈竞争之下,中小酱酒企业通过“酒庄模式”“文旅融合”等创新路径仍然走得通。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