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汽车价格战已难以有效刺激市场,消费者对新车型、新技术热情高涨。价格战导致汽车行业利润下滑,车企面临经营难题。技术战成为新焦点,消费者对创新技术买单意愿更高。品牌效应也将成为电动汽车竞争的关键。

  持续了两年多的汽车价格战,目前已到了一个新阶段,难以继续有效刺激市场。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近日发布的《2025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日益激烈,但消费者反应冷淡。价格战付出的巨大代价并未带来显著的销量增长,净刺激效果仅为3.6%。相比之下,消费者对新车型、新技术的热情高涨,净刺激效果高达10.8%。

  报告强调,价格战已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技术战成为新焦点。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表示,车企应放弃无节制的价格战,转向技术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

  价格战“吃力不讨好”

  近年来,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备受关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汽车产业内卷式竞争问题突出,应从规模增长转向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将竞争重点从价格转向质量和服务。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汽车市场降价规模显著扩大,涉及227款车型。价格战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利润被吞噬,整车企业面临经营难题。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和仅为丰田同期的约39%,也低于大众集团和通用汽车的利润水平。行业整体利润率大幅下滑,仅为4.4%。

  进入2025年,价格战有刹车迹象,消费者对降价活动反应冷淡。麦肯锡数据显示,技术战对新车销售的刺激作用是价格战的3倍,消费者更愿意为创新技术买单。

  车企需走出低价竞争,挖掘“稳价提质”策略,以满足消费者期待,保护产品与品牌定位。

  然而,技术战并非简单堆砌技术,应针对消费者用车实际及场景,合理配置车辆功能。

  品牌效应将成电动汽车竞争关键

  麦肯锡报告还关注品牌格局变化、智能化及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品牌认知度和技术领先地位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外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的口碑难以带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

  未来,品牌对电动汽车消费者的重要性将接近燃油车消费者。领先车企需强化技术实力的同时强化品牌认知,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插混/增程车辆受消费者青睐程度提高,因其补能便利,能缓解里程焦虑。智能驾驶成为全行业热点,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汽车的认知提升。

  智驾技术平权化离不开科学传播及消费者教育。随着AI大模型能力提升,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将成为市场焦点。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走在前列,成为全球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试验田”。消费者喜好和行为影响并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投入,这将决定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并逐步影响国际汽车市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