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供应商角色至关重要。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加速,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集体崛起,但面临智能化供应链挑战。本文探讨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升级与面临的行业挑战。

  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直接或间接为整车厂供应关键部件,并在研发与设计流程中深度介入,确保每款汽车均能满足消费者期望,被誉为汽车产业的基石。

  “传统燃油车时代,合资企业在中国构建的供应链相对封闭,部分合资企业一级供应商中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比超8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伴随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提速,产业链供应链迎来重构,中国汽车供应链在全球地位日益攀升,已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源地。

  双向共赢

  “国内消费者能以全球最低价购入Model 3/Y,得益于上海超级工厂的‘中国智造’。”5月6日,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发布微博称。

  她指出,这一成就得益于与中国400余家本土供应链伙伴的紧密协作,这些伙伴在品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优异,为特斯拉在国内、亚太及欧洲市场的数百万用户提供了高品质产品。目前,特斯拉已将其中60余家中国供应商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的国际化水平。

  陶琳此前发布的价格图显示,Model 3后轮驱动版在中国大陆起售价为22.9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同款车型起售价约28.86万元人民币,价差近6万元人民币。Model Y后轮驱动版在中国大陆起售价为26.19万元人民币,美国市场则约34.36万元人民币,价差超8万元人民币。显然,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售价更低,而美国市场由于供应链成本较高,且特斯拉尚未享受同等规模的本土化红利,因此售价相对较高。

  宝马中国4月27日宣布接入Deepseek,未来DeepSeek功能也将应用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今年三季度起,该功能将率先应用于多款搭载第9代(BMW)操作系统的中国在售新车,通过深度思考能力提升BMW智能个人助理为中心的人机交互体验。宝马也因此成为首家接入DeepSeek的豪华汽车品牌。

  “人工智能(AI)是未来合作的关键领域,凸显宝马本地化战略的持续深化。”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们正加强与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让AI进一步赋能中国车型。在宝马看来,智能化意味着将不同AI模型与能力巧妙融合。宝马始终坚持与本土先锋企业携手,快速落地突破性技术。凭借此类创新,我们正将智能纯粹驾趣提升至全新高度。”

  据悉,宝马联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两大BMW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已在上海车展全球首秀。同时,搭载定制AI引擎的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也在宝马展台首次亮相。

  同日,东风日产中高级纯电轿车N7正式上市。这是东风日产基于全新一代新能源技术——天演架构打造的首款车型,搭载Momenta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志着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新突破。

  Momenta CEO曹旭东透露,Momenta的合作生态正持续扩大,客户已覆盖全球销量前10车企中的近70%,不仅包括国内的上汽、广汽、一汽、比亚迪等主机厂,还有欧洲市场的奥迪、奔驰,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以及北美市场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

  加速转型

  “传统燃油车时代,关键零部件中国企业占比偏低,基本由欧洲、美国和日本企业主导;进入智能电动化时代,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正集体崛起,有望成为全球重要中心,创造更高价值。”张永伟说。

  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集体崛起,一方面得益于产业变革与重塑带来的机遇。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加速,汽车从传统机械产品演变为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储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大号终端”。产品功能和属性的变化,不仅重构着供应链,也重塑着创新链和价值链。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发动机、变速箱组成的传动系统,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注入新活力。而智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加速“上车”,则为华为、地平线等中国科技企业开辟出新赛道。

  另一方面得益于技术创新与规模降本形成的良性循环。汽车产业竞争高度依赖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市场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所需的创新成本越低,企业也更有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市场份额。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本土化供应成本低、及时性有保障,加之研发、制造等体系成熟,人才队伍匹配度高,这一系列优势使企业在中国打造供应链更具竞争力。

  从速度上看,本土供应商对中国市场需求和变化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快速响应车企需求,加速技术研发与应用。从成本上看,本土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以激光雷达为例,10年前,单颗激光雷达的成本高达8万美元,仅豪华车型能搭载。随着激光雷达架构从传统的“堆料式”分立架构向芯片化集成的转变,实现大规模化应用,如今禾赛、速腾等相关产品成本已降至200美元以下。

  挑战依旧

  今年上海车展首次设立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包括半导体及芯片在内的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首次亮相。无论是参展企业数量,还是参展面积,较上届均大幅增长。这充分展现了电动化与智能化产业变革在加速推动科技与汽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已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涌入整车馆,走向前台,与整车企业同台竞技。据主办方统计,位于整车馆的供应链企业展位数量超20家。从动力电池到补能系统,从新型感知零部件到车规级芯片,从智驾方案到智能座舱,中国供应链企业不仅唱主角,而且人气不输整车企业。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形成的换道领跑优势,既得益于整车企业的快速成长,更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上海车展的作用已超越汽车展会本身,成为重构全球汽车产业规则与价值坐标的战略高地。在感受车展繁荣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表示,透过大量新车发布,可看到产品同质化与低价化明显,“内卷式”竞争隐患重重,行业竞争升温将使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尤其是供应链的部分关键环节尚未实现自主可控,“卡脖子”领域的技术攻关仍任重道远。

  原材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等电动化产业链面临挑战。张永伟指出,在原材料领域,全球锂、钴、资源分布过于集中。随着市场高速发展,上游资源供应缺口可能长期存在。同时,电池逐渐成为受贸易投资政策影响较大的领域,围绕动力电池的价格波动、碳关税、投资风险、重大技术突破等均会影响供应链。

  芯片、软件、硬件等智能化供应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汽车芯片产业既高度分工,又高度集中,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和高脆弱性;汽车软件规模增加,安全问题凸显;操作系统、大模型集中化导致产业发展面临高不确定性;汽车软硬件深度绑定加深脆弱性;大算力计算平台的开发应用,让车企研发投入急剧增加,亟需降本增效解决方案。”张永伟强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