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推动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今年以来,宜昌市国有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举措,实现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营收1861亿元。宜昌茶产业通过整合资源和创新技术,提升市场份额,促进产业链发展。国企改革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国有企业表现卓越: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国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湖北省国资体系内科创板上市“第一股”。
这些亮眼成绩是宜昌国企改革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2024年,宜昌国有企业(含县市区)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实现营收1861亿元;创造利润84.62亿元,工业总产值1105.14亿元,分别占湖北省市州国企的40.35%、66.35%,稳居湖北省首位。
位于长江之滨的宜昌,一场深刻的国企改革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宜昌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举措,努力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全面提升。
在塑造产业优势方面,宜昌茶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宜昌是茶叶大市,但过去并非茶叶强市。面对公共品牌不响、茶科技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宜昌组建宜茶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茶产业资源,推出高品质产品,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让宜昌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大龙头、做活市场,宜茶集团不仅提升了市场份额,也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促进了整个茶叶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宜昌还坚持围绕战略部署产业、围绕产业布局企业、围绕企业配置资源,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和企业间专业整合,推进国有资源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通过整合重组,宜昌国资国企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关键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明显加强。
在科技创新方面,宜昌国企同样表现出色。安琪集团自主开发的酵母蛋白被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标志着公司在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观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突破酵母蛋白“卡脖子”技术,安琪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宜昌国企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湖北省级科研平台38个;2024年,新增授权专利284件,国外授权专利增至108件。
改革的关键在“人”。宜昌国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清单化授权,放权放手更放心。持续推进竞争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扩面,坚决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同时,通过激励人才持股等措施,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今年,宜昌将进一步培育高水准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激励制度。国企改革没有终点,宜昌将继续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