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披露一起违规减持事件,罚款近2.3亿元。文章建议管理层用技术手段锁定大股东持股,从技术层面杜绝违规减持,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

又有大股东因违规减持被处罚。管理层正考虑采用技术手段直接“锁定”大股东持股,确保符合条件后解锁相应数量,从技术上阻止违规减持,用科技手段来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

5月23日晚间,证监会官网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田汉、京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水泰融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因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被证监会罚没近2.3亿元。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违规减持对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

违规减持不仅侵犯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更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作,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公信力。因此,本文建议管理层运用技术手段“锁定”大股东持股,以从源头上遏制违规减持,为资本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违规减持现象时有发生,根源在于违规成本与收益的严重不匹配。对于大股东来说,违规减持带来的巨大利益往往远超可能的处罚成本。这种不对等导致部分大股东心存侥幸,敢于冒险。传统的监管方式虽有一定威慑作用,但往往滞后,难以在违规行为发生初期及时遏制。而技术手段的引入,则能弥补这一短板,实现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大股东持股,并依据减持条件解锁相应数量,具有显著优势。它切断了违规减持的渠道,大股东只能在符合规定并披露减持方案后,按程序减持。这如同为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一层保护,使违规减持无法实现。同时,技术手段提高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监管部门能全面监控大股东持股变动,不符合要求的大股东持股默认不可卖出,从根本上杜绝了违规减持。

技术手段仅限制大股东违规减持,不影响其他股东权利,如投票权、分红权、优先配售权等。大股东只需在减持前按监管规定发布减持公告并解锁相应持股。

当然,技术手段并非万能,应与传统监管方式结合,形成互补。监管部门还需加强大股东法律法规教育和诚信意识培养,提高其合规意识。同时,继续加大对违规减持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有效威慑。

科技手段防范违规减持或许值得一试,为解决违规减持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望从技术层面构建资本市场的防火墙,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大股东违规减持行为。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