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造人形机器人,万亿市场潜力待挖掘
AI导读:
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迭代成果,国内车企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期望通过这一新兴领域为企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车企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寻找最佳落地场景。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又更新了,步态更稳,摆臂更轻盈。AI技术与车同源,持续进化。”日前,特斯拉发布了一段17秒的演示视频,展示了最新的迭代成果。视频中,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行走姿态稳定性有了显著提升,摆臂动作更加接近人类的自然律动。
特斯拉布局人形机器人,是汽车行业加速迈向智能化的一个缩影。国内车企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纷纷通过自研、合作、投资等形式投身人形机器人领域。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特斯拉,上汽、奇瑞、小米、小鹏、广汽等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企业也竞相入局造人形机器人,力求在“造车+造人”双线上并进。这些车企期望通过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为企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指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有三大驱动力:一是作为品牌大使,强化车企的高科技智能形象;二是未来有望取代组装线工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三是特斯拉的标杆示范效应。目前,车企做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摸索期。
车企跨界“造人”,撬动万亿市场
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竞争的加剧,车企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压缩。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未知的增长空间,为车企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盘古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出于市场多元化与未来增长潜力的双重考量。花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29年达到750亿元。
车企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目标是2025年生产5000台。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已在马来西亚完成海外首秀。广汽集团也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国内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入局。小鹏汽车宣布,其AI机器人Iron将于2026年规模进入工业化量产。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表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果。
除此之外,人形机器人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吸引车企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技术复利,竞逐第二增长曲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车企能够实现从汽车产品到人形机器人的跨界布局,得益于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都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梅松林表示,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实现流程都是感知、决策、执行,核心技术基础相似。因此,智能驾驶的底层技术可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上。
与其他科技企业相比,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具备提供丰富实训环境的优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因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影响到生产效率或产品质量,将是车企无法承受的后果。
虽然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是大趋势,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不能真正落地应用。梅松林建议,车企应先寻找人形机器人最佳的落地场景,如总装车间的生产线机器人,再向周边类似工作扩展。
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时,车企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关系。这可以通过优化研发流程、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