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近日,记者采访调研医疗、金融、教育、新材料研发等行业,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提质增效,赋能千行百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突出应用导向,人工智能正加速落地,赋能千行百业。近日,记者采访调研医疗、金融、教育、新材料研发等多个行业,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提质增效,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编者

  人工智能+医疗——

  设备进社区

  专家在云端

  本报记者吴月辉

  手持智能掌上超声设备,不到5分钟,徐珊珊就为前来检查的社区居民完成了一次颈动脉检查。智能掌上超声设备让筛查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徐珊珊是安徽省陵市映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过去,她用传统仪器检查耗时较长。现在,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智能掌上超声设备依托的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医疗机器人团队联合业内医疗企业研发的智能超声技术。超声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工具。在偏远地区,患者常因诊断不当而耽误治疗。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机器人+AI+掌上超声”的技术路径,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目前,智能超声技术已在数十家基层医院、健康管理及养老机构得到应用,覆盖多个省份和城市。

  人工智能+科研——

  数据添“智慧”

  提质又高效

  本报记者喻思南

  毕中南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了专用的“材料数据工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破解复杂关联,自主迭代寻优,高效设计出新材料,研发周期显著缩短,研发成本随之降低。

  “数据+人工智能”还有望赋能材料应用,解决复杂环境下材料的定寿延寿技术难题,为材料全生命周期寿命管理提供系统支撑。

  2024年,中国钢研投入数亿元在深圳设立钢研国创,专注金属材料的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不断完善“材料数据工厂”,为材料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路。

  人工智能+金融——

  服务有温度

  用户更放心

  本报记者黄晓慧

  上海银行作为上海地区最大养老金代发机构,手机银行用户中老年群体占比高。银行联合多家科技公司开发了拥有媲美真人表情、语气语调的人工智能柜员,让老年用户享受更加便捷、有温度的服务。

  目前,两位人工智能柜员已完成大量问答数据和语料数据的知识库训练,能识别多种口语化问法,回答准确率高。

  人工智能+教育——

  工具来帮忙

  教学更相长

  本报记者谷业凯

  吉林财经大学利用金山办公推出的人工智能工具“WPS AI”开展实训课,学生们掌握多维表格收集和计算数据方法,并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图形化分析,培养数字化思维和决策能力。

  “WPS AI”将学校的大量文档转化成智能知识库,让师生们迅速获得所需信息。教师们可以利用“WPS AI”辅助创建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实训成果的评估更加客观和全面。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仅重塑教育内容,也深刻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范式的变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