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内卷”加剧,保健酒创新路径引领新机遇
AI导读:
白酒市场面临动销不畅、库存积压等难题,但中国酒业创新发展大会探索出“南酒+北参”的保健酒创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保健酒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0亿元。同时,白酒行业正从“分散”走向“集约”,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健康化转变。
在当下的白酒市场,“内卷”一词成为行业的真实写照。动销不畅、库存积压严重、价格倒挂等难题困扰着众多酒企,整个行业正面临存量竞争的严峻挑战。然而,危机之中往往也蕴藏着转机。
3月20日,成都举办的“南酒北参健康同行”中国酒业创新发展大会,探索出“南酒+北参”的保健酒创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健酒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0亿元。

白酒行业:从“分散”到“集约”的格局重塑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副主席刘员指出,中国酒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市场从“分散”向“集约”转变,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消费升级与分化、产能优化与产区竞争并存;二是消费需求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健康化转变。
酱酒行业尤为突出,2024年中国酱酒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同比增长4.35%;利润约970亿元,同比增长3.19%。贵州茅台预计2024年营收约1738亿元,净利润约857亿元,占据酱酒行业大部分营收和利润。
头部酒企中,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洋河股份、泸州老窖构成第一梯队,郎酒、习酒、剑南春紧随其后。而其他酒企分化加剧,多家已出现业绩下滑。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董广阳表示,白酒行业量价、业绩增速波动减弱,业绩与批价相对稳定。当前仍处于存量竞争阶段,面临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等问题,但随着政策加码和经济韧性增强,白酒板块底部机会或将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显现。
董广阳认为,企业应放低业绩要求,实现良性增长,带动白酒板块回升。2025年需降速去库存,顺应需求转变,优化渠道结构,改善产品组合。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何志尧表示,以创新为驱动,开辟新生产力路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刘员指出,消费需求变迁为构建全国酒类统一大市场提供思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酒类消费从“千人一面”转向个性化,新兴消费群体注重功能、个性、健康的“轻饮酒”文化。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食品消费持续增长。酒类整体体量稳定,供需拐点已至,买方市场需符合需求的供给。当前处于消费分级时代,消费者追求健康、国潮产品。
“南酒+北参”:创新实践引领新机遇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养生酒市场迎来发展机遇。商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6.83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0.0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
吉林人参资源与川酒品质优势结合,为健康酒市场开辟新赛道。吉林省酒类流通协会会长陈志强表示,东三省老龄化加深,酒类消费呈现健康趋势。川酒与吉林生态资源结合,可打造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
吉林省参茸办公室主任张志财介绍,截至2024年底,吉林人参产值达806.9亿元,为“南酒+北参”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养生酒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保健酒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80亿元。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度评价“南酒+北参”模式,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室主任马烈光为健康酒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指出开发符合现代需求的养生酒品,既传承千年文化,又满足当代健康需求。
企业积极布局养生酒市场,福桃集团提出5年规划,目标成为人参酒品类全国第一。目前,福桃在线下销售额、供应链方面取得成绩,未来将撬动千亿级大健康产业。
人参酒已销往多省份,在全国招商。但“南酒+北参”产业也面临挑战,如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认知度、品牌竞争等。需加强技术研发、把控质量、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中国酒业协会露酒分会秘书长王旭亮认为,随着“银发经济”到来,露酒迎来发展机遇,为“南酒+北参”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规范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