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监管处罚落地,虚假贸易这一财务造假手段被揭露。虚假贸易通过空转走单或资金出借构建财务迷宫,导致资本运作失控。司法、国资等监管体系正重拳出击,A股公司加强合规运营,拆除虚假贸易“炸弹”。未来需强化制度防线,完善资金监管。

随着越来越多监管处罚的落地,以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的披露,虚假贸易这一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被揭露的口子越来越大。虚假贸易通常通过空转走单或资金出借,构建复杂的财务迷宫,其导致的财务造假是资本运作失控、内控失效、审计失职的共同结果。近期案例显示,交易规模扩大、暗藏时间延长成为新趋势。

司法、国资、证券等监管体系正重拳出击,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将虚假贸易视为合规运营的关键点,并借助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的帮助,共同拆除虚假贸易这颗“炸弹”。多位受访者指出,如何构建坚实的制度防线,仍是重大挑战。

虚假贸易的财务迷宫揭秘

4月30日,*ST锦港因涉嫌违法,收到《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2022年至2024年,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导致多份年报及季报存在虚假记载。此次处罚意味着*ST锦港再次陷入法律困境。

实际上,*ST锦港早在2024年11月就曾因财务造假受到行政处罚,并被证券监管机构再次立案调查,表明公司及相关方仍存在新的违法行为。调查显示,最晚自2018年前后,*ST锦港便与多家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导致2018年至2021年年报均存在虚假情况。

虚假贸易进行财务造假的现象已存在多年。2021年震动A股市场的900亿元“专网通信”骗局,就涉及虚假贸易。近期曝光的新案例显示,虚假贸易“毒瘤”仍在部分公司中加速暴露,并呈现潜藏时间长、造假规模大等新特征。

例如,东方集团仅在2020年至2023年就累计虚增营收161亿元。通过虚构贸易“空转”超百亿规模后,公司股票面临转板风险。一位前国资审计机构员工现任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表示,虚假贸易造假手法虽不新鲜,但其规模和持续时间之长,暴露了公司治理的严重漏洞。

虚假贸易的闭环需要多重节点支撑,包括关联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关联公司在虚构上下游交易时具有优势,降低了造假门槛。而财务公司则充当“专用蓄水池”角色,用于虚构交易的资金循环。

两类虚假贸易模式并行

金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分析指出,过去虚假贸易案例多以大宗贸易为依托,由贸易类企业开展。近年来,部分生产类企业也参与进来,虚构加工制造业务,变相扩大业务规模。

虚假贸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空转走单,即只“走票”不“走货”,不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以贸易之名进行资金出借,演变为融资性贸易。这两条路径并行,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央企和民营资本等陷入风险。

在2024年年报披露的同时,ST易事特还公告了一份审计报告,涉及通过开展虚假贸易业务虚增营业收入等问题。一些疑似虚假贸易还导致上市公司陷入纠纷,如*ST高鸿正面临数十起案件诉讼。

为什么一些公司对虚假贸易仍热衷?一位接近国资系统的人士指出,国有企业考核指标调整,为了完成绩效,通过贸易名义出借资金、做大营收的动力增强。此外,虚假贸易还能美化资产负债表,如东方集团通过虚假交易修饰资产负债率。

多方合力“拆弹”

司法、财政、国资、证券等各方对虚假贸易的监管正在加强。国资体系已明确提出“十不准”,包括禁止开展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禁止参与无商业目的的贸易业务、禁止开展融资性贸易等。

为了堵住虚假贸易漏洞,以央企为代表的诸多公司都在加紧部署。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虚假贸易作为合规性监管的重点,开展虚假贸易自查和财务专项检查。

在东方集团等案例中,审计责任备受关注。部分公司的审计报告中专门提及了涉及虚假贸易的相关问题。会计所明显强化了对虚假贸易的审计,包括审查贸易背景和商业实质、分析合同条款、审查货物流等。

严监管下,业绩考核压力仍在。未来不排除虚假贸易出现变种。资金空转会加剧脱实向虚,荒废主业。严监管有利于让资金更多注入实体和真实贸易。

从亿利洁能和东方集团等案例来看,“草莽崛起—杠杆扩张—多元化失控—财务造假”成为共同链路。要想切断链路,需强化实控人责任,完善投资者索赔机制,并重点考量如何完善资金监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